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节日
1、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2、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3、传统重阳节都要做什么呢?
4、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6、解析:唐代宵禁制度在正月十五开放。
7、这是王维的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前两句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思乡怀亲之情也会倍加铭心刻骨。这里所说的“佳节”,虽然泛指一般的美好节日,但更是为本诗所写的“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作铺垫。后两句写重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古来就有登高饮酒、佩插茱萸的风俗。而今,诗人想象着兄弟们成群结伴、登高饮酒的情景,同时他也设想因为自己无法亲临盛会,共享欢乐,兄弟们也会感到一种无法团聚的缺憾。这首诗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8、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风筝)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9、(3)教师小结:这首诗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样,都是在重阳节表达浓烈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异乡”“异客”与“他席他乡”有异曲同工之妙。
10、重阳节起始于远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重阳节”之名称记载,见于三国时代;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11、A.赏月、看花灯、迎紫姑
12、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13、这是王维十七岁那年重阳节在长安所作。诗人不仅写出了佳节自己对亲人的思念,更设想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对自己的想念,从两面着笔,更见亲情浓重。“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也早已成为国人最吟咏的名句之一。
14、远古时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习俗。《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文献记载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15、历经近一个月的锤炼,终于能够用一种很满意的感觉来完成这节研究课。感觉这是工作近九年以来,最痛苦也是最有成就感的一次磨课。感觉自己整个人的状态随着磨课起起伏伏。让我开心的是最终的呈现结果是让我满意的,自己很开心,很享受这样的过称。
16、我遥想兄弟们今天也一定登上高处,
1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意思: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古诗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8、⑵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19、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老家的弟兄们头上插着茱萸去登高,唯独少着作者本人,更加体现深深的思乡之情。
2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度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zhūyú)少一人.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节日的古诗
1、(1)欣赏模仿。动情的诵读,可以将诗歌的情感更加准确地传达出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为我们带来的朗诵。(课件播放视频)学着视频里的感觉,把自己想象成王维,一起试着读出思念的味道。
2、(4)全班共读。诗人的这句“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出了自己对亲人的无比思念,成了千古名句。让我们把前两句连起来,通过朗读来感受其中的情感。
3、(2)了解习俗。重阳节还有哪些习俗呢?不妨去诗句里找一找。(课件出示诗句)
4、紧扣倍思亲,挖掘诗情
5、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自唐代诗人王维;写得是重阳节;习俗有登高赏秋、放纸鸢、吃重阳糕、祭祖、赏菊等。
7、您好,非常感谢您的提问答案:是叙事诗扩展:《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8、插图,首先这首诗是思念家人,内容比较悲,用黑白插图(别忘了,最后用黑笔勾边)或者上色比较偏暗,不要太鲜艳。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是孤独寂寞的所以你的背景要画的偏冷比如说在夜晚呀有月亮。或者是白天在一个没有人的地方(深山里……)要把那种孤独画出来颜色很重要,背景也很重要。画法偏冷就可以的!希望能帮助到你嘻嘻
9、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怀亲
10、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
1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意思: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2、(2)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13、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而中秋节是八月十五日。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做,表达了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当时王维在异土异乡生活孤独凄然,时时思念家乡和亲人,遇到佳节,思念倍加,重阳之日有登高望远风俗,而王维独自一人登高,念及家乡亲人,思乡之情有感而生,写下了这首诗,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局佳句才流传至今。
14、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简析:"独在异乡为异客"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15、我们经常在古诗中看到山东,山西,河北等,其实和现在同样名称的几个省份没有直接关系。“山”指的是某座山,“河”也是指某条河,比如,今天我们这首诗的山,就是指华山。王维想家,是想起了在华山东边的兄弟。
16、这种思念是相互的,离开家乡的游子们“每逢佳节倍思亲”,家乡的亲人们也是一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17、板块二:聚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8、(4)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19、王维这首诗题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正因题目里有个“日”字,使人产生怀疑,认为这题目是不是王维拟的?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因为中国唐代时,人们用的是农历,也就是阴历,而农历是不用“几月几日”的,而是“几月初几”。“几月几日”的用法,产生于公历,也称为是阳历,唐代时还未用上公历,所以有人认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能是后人加上去或修改的。
20、最后拓展的三首诗没有把握好学生的理解程度,感觉只是单纯围绕着节日习俗显得太过容易没有达到深度学习的层次。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这首诗写了怎样的思念之情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每晚9:00群内公布习题答案及解析。
3、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一个人独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出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一个人独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佳节:美好的节日。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意思是作者独自一人在他乡,到了节日格外思念家乡的亲人。
6、《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清明》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写出了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7、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
8、(5)理解诗题。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忆”是回想,思念的意思)
9、中华经典资源库:康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我决定在打磨中逐步实践自己的想法。且磨且进步。
11、那么,你知道古时候的重阳节是什么样子的吗?
12、遥想家乡兄弟们登高的时候,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13、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
14、重阳节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习俗。前两句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思乡怀亲之情也会倍加铭心刻骨。
15、据现存史料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16、唐代有宵禁制度,不允许老百姓在晚上出门,以下哪一天老百姓晚上可以出门呢?()
17、 湖北省: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冽,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18、重阳百节,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度”;因日与月皆逢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19、自己通过借助注释、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诗句的大意。
20、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节日
1、9月9日忆山东兄弟的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当时家居山西省蒲州(今山西永济),即华山以东一带。写这首诗时候他正离家在外,孑然一人。适逢重阳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2、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3、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关于重阳习俗活动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拜神祭祖及求长寿、饮宴等,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4、初读感知,提出要求。
5、小结课堂,延伸激趣
6、正音寻节奏,体味诗韵
7、①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成为望乡台。
8、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鸢亦现在的风筝。(16)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9、✦遥知:远远推想。✦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10、却把牵挂我们的父母遗忘。
11、(7)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12、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13、这首诗是唐代天才诗人王维在十七岁时所作。意思是说“我”独自远游他乡,在他乡被人视为不是本地人的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更加倍地激起我的思乡之情;今天是“九月九”佳节,“我”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每位只弟都头插朱萸,却单单没有“我”,少了一位思念你们的兄弟。
14、✦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15、(1)带入自己。“少一人”是少了谁?(王维)如果你是王维的亲人,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当亲人们结伴登山,遍插茱萸时,想起王维独自漂泊在外,原本喜悦的氛围骤然消散,无限的牵挂和思念涌上心头)
16、预设一:“独”“异”倍思
17、因为他们最幸福快乐的时光
18、学生交流,教师补充: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还包括出游赏景、观赏菊花、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1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一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写的是: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远在异乡的游子,思念家中亲人的情景。
20、重阳节。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
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节日的歌
1、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2、第一句诗就非常感人。“独在异乡为异客”,一连用了两个“异”字,这种艺术效果非常强烈,“独”有一个人的意思,也有孤独的意思。这一句诗写出了游子独自在外面闯荡的辛苦。下面的一句很自然就出来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平时还好,有事做,有朋友聚,但到重要的节日,放假了,别人都回家和家人过节了,那些漂泊在外地的人就会特别的想家,这也是人之常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成为一句常用的俗语,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都会说起这句,即使是不懂文学,不懂唐诗的人也都知道这句诗。这句诗引起多少游子心灵的共鸣。
3、《元日》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答:这首诗写的春节。写出了一片喜庆,人们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新对联欢度春节的情景。《清明》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答:清明节。雨纷纷而下,在外不能回家扫墓人想借酒浇愁,恰巧碰到牧童指点去杏花村的情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答:重阳节。登高望远,遥想家乡兄弟们插了茱萸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
4、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5、独字是我们要掌握的生字。我们观察下这个字的结构,发现他的左边是反犬旁。犬类经常为了争吃的而打斗,败者逃走,胜者独食,所以有独自、孤独的意思。
6、(1)生字讲解。“兄”的甲骨文是由口和一个站立的人组成。古时候兄长可以随时命令弟弟去干这个,干那个,所以在人形上突出大嘴巴来表示兄长的威严。
7、(1)通读诗文。关于重阳佳节,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诗作,我们再来读一首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九日登高》(课件出示诗文及注释)
8、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
9、欣赏视频,诵读积累。
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
11、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知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12、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13、“异”字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生字,上面是个“巳”,左边的竖弯钩要封口,下面的横要写的很长。对于异乡和异客的意思,大家说的都不够准确,我们可以采用查字典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
14、胡婷婷唱古文: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5、知识点4::你们还有什么发现。从题目中你们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题目中的那个字带给你这样的感受?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16、《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在祭天祭祖的基础上加入了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重阳时节的大型饮宴活动,其实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祭祀宴饮发展而来。饮菊花酒
17、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人们挂上各种灯笼,会猜灯谜,煮元宵吃;端午节人们会做镜糕、吃粽子、赛龙舟,门上插艾草、沙枣花等;中秋节一家团聚,烙月饼,看月亮……
18、(1)聚焦字词。为什么王维会如此思念家乡亲人?
19、(6)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