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送东阳马生序写求学之路艰难
1、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嗜:喜欢、特别爱好。无从:没有办法。致书:得到书。致:得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每,常常。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走:跑。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以是:因此。以:以为;是:这样。加冠(guān):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患:担心。.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叩:请教。执:拿着。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望:声望、名望。隆:高。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填:充,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2、听示范读,把握好停顿。
3、半山腰一个土坎上有一栋砖房,四面透风,屋子里堆满柴草,逼仄的小院坝遍布野草。大伯黄世俊介绍,这是黄国平父亲车祸3万元赔偿款修的,砖是用马从炬光乡场上拉进来的。“可惜,只搭了一个架子,没钱了,也没修完。原房土屋倒塌后,一直都没住人。”
4、集中办学,我们就得到离家8里多路的余家大队上学。那时,因为小的缘故,总觉得8里路真的好远好远。每逢暴雨连天,我们的教室就会外边下大雨,里边下小雨。课没法上了,校长就让我们放学回家。一听说放学后回家,孩子们可高兴坏了。大部分孩子都像我这样没有雨具。怎么办呢?我们就把鞋子、衣裤脱下来塞进书包里,只穿个裤头,光着脚丫,抱着书包顶着大雨,往家里一路狂奔。
5、师:老师已经把相关词句都呈现在多媒体上了。那下面哪位同学可以来说一说“容臭”词语意思吗?
6、应当尊重老师。在老师面前应当恭敬,谦虚。
7、第四段,本段点出马生与自己的关系,以及写本文的目的和用心。
8、师:是的无书借书抄书,走送书以求再借。
9、译:有专门的学官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问而不告知、请教却不能解答的事。
10、陆游书巢勤学。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11、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明求学路途之远的句子是:尝趋百里外。原文: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翻译: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他所说的学习目的与内容,则不足取。文章层次分明,描摹细致,情意恳切,词畅理达。
12、全文分三大段。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内中又分四个层次。第一层从借书之难写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因家贫无书,只好借书、抄书,尽管天大寒,砚结冰,手指冻僵,也不敢稍有懈怠。
13、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14、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5、译: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
16、同时也侧面表明了朱元璋的功绩——注重教育、国家富足。
17、译: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18、通读全文,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19、师: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其实古人论及学习的文章多的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等等。在今天学习的目的也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更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为求学的年龄学有所成。
20、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叙写求学艰难,尤其是寒冬之中求学归来,到达寄居的旅店的情形:“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二、送东阳马生序写求学之路艰难的句子
1、师:嗯,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2、译: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年轻人,朝廷每天提供粮食,父母每年供给皮衣和葛衣,没有受冻挨饿的痛苦。
3、师:穿红衣服的女孩请你。
4、同舍生的锦衣玉食和宋濂的缺衣少食的对比,突出宋濂的贫寒,学习的专心,乐于学习。
5、读博之后,黄国平师从宗成庆。说到黄国平的博士导师宗成庆,那也是响当当的大人物。
6、乡下的教学条件和各个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决定了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只能是走走停停、磕磕绊绊,能够一口气读完小学的占多数,能够接着读初中的占少数,能够读完高中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我算幸运的,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是几经周折总算上了勉强考上了高中。
7、师:那他做了什么去克服呢?
8、马君则作为同乡后辈拜见前辈宋濂,从所写见面礼的长信,可看出为文精熟。马生与宋濂是同乡关系,马生懂礼数,又有才华。
9、一条小路长满荒草,通到这栋两层小砖房。底楼最里面一间小屋里放着一架木床,黄国平曾经在这间老屋住过,“有一年,国平从学校放假回来,我去他屋里一看,老鼠在土墙上打了一个洞,泥巴都落到他床上。看到这里,我眼泪水都包不住了,我当时就喊他在我们家里住。”
10、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11、宋濂,字景濂,号潜溪,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他一生刻苦学习。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节选自《宋学士文集》
12、文章中对冬天天气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用寒冬恶劣天气烘托出抄书的艰辛,而作者“弗怠之”的态度,突出了作者对抄书这件事情的坚持不懈的态度。)
13、好在贫穷没有压垮黄国平。“学习成绩很好”是他的另一个标签。
14、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指出如今的太学生们“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这与作者当年“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意味深长。
15、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16、宋濂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告诉宋濂,自己之所以有现在的成就,都得意于当年勤奋、专注的学生,让宋濂明白“书山有路勤为径”的道理,从而达到劝学的目的。
17、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该要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
18、师:你的眼神充满了自信,请你回答。
19、(链接)高考古诗文默写“0”失分攻略(更新版)
20、宋濂学习条件很差,但他却非常喜欢读书,他全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地解决实际存在的众多困难。当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存在矛盾时,唯有主观努力才是唯一出路,所谓的人定胜天,事在人为。
三、送东阳马生序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1、师:师是的课文主要了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
2、师:你能读一读课文中作者成年以后是怎样求师求学的吗?
3、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三句,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老师的尊敬,从而告诚马生在求学路上要尊重老师、要有严谨的求学态度。
5、译: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6、《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人们愿意借书给自己,那是因为作者很守信的句子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7、宋濂不以自己衣食简陋为苦,更突出宋濂专心读书,志在求先贤之道。
8、简介:瑜伽课堂,文言文,生活小妙招。欢迎订阅哟~
9、师:对了用寒冬恶劣天气烘托出抄书的艰辛,而作者“弗怠之”的态度,突出了作者对抄书这件事情的坚持不懈的态度。
10、师:课后思考宋濂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写一篇小感悟。
11、宋濂嗜学却无书,靠借书,抄书,最终得以博览群书,从中可以看出他付出辛勤劳动。有疑惑却无师,百里外求师,求教,可见请教不易。先达严厉粗暴,忍耐、恭顺,察言观色,多少辛酸在其中。艰难的求学之路,让我们看到了宋濂认真刻苦、坚毅顽强、好学不倦的学习态度。
12、进入大学后,“胃溃疡和胃出血也终与我作别。”这是黄国平在论文“致谢”部分的回忆。
13、师:你们回答的都对!看来整节课都在紧跟老师的思路,请坐。
14、师:谁能说说这篇课文有哪些特点吗?
15、再说到黄国平的研究领域。
16、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17、看注释,把注释有的注音写在文章相应的地方。
18、师:是的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坚忍不拔,求知若渴的求学精神。你们组表现也很棒。
19、《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作者求学之路艰难困苦的句子是: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20、师:看同学们读书的声音小了,问题一定解决的差不多了,下面老师就要检验一下同学们的阅读成果了。
四、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1、如果我不继续上学,会干什么呢?老家的主流当然是出去学一门手艺,比如家装,然后打工挣钱,造房子,娶老婆,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好的概率不到1%。如果初三成为孤儿时辍学,参照同境遇的同龄人,孩子应该会上小学了吧。
2、师:第三小组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了,你们最感动的部分是哪里呢?
3、余则缊袍敝衣处(于)其间。
4、文章现身说法,对比鲜明,语言朴实,描述生动,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处处表现出一位长者的厚道。“余幼时即嗜学”,既平实又生动,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亲切感人。“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意蕴绵长,回味不绝。整篇文章,浑然天成。
5、宋濂为什么会有这种担心,从文中找出根据来。
6、全文三处对比,都是为了突出宋濂的学习过程的艰苦,学习态度的坚毅,以自身经历劝勉马生认真读书。
7、师:嗯,匡衡借书来读,真是勤奋啊。还有吗?
8、李晟练成神箭手。李晟的父亲是一员威武的大将,李晟希望长大成为父亲一样的人。可是,父亲却总是说他年纪小,不能习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学习射箭,终于练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让父亲刮目相看。
9、一个爱读书的人,首先会改变的是他的谈吐,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话,这些都清清楚楚。有时,一个人一开口说话,我大概就能猜到他脑子里有几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