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诗句古诗大全102句精选文案

一、端午节的诗词

1、竞渡诗(唐•卢肇)

2、译文: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

3、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4、米粽尖尖风味好,食材出自我家中。

5、几人湮没几垂名。赏析这是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诗的品质不是很好,也难寻一两句醒目的佳句。(篇三)经典端午节的古诗词赏析:端午即事宋代: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6、离骚歌一曲,天问逼苍穹。

7、邮箱:xixiayx@1com

8、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9、简评:借雨助情,表达对屈原的怀念。笔法新颖,诗意浓厚。

10、《端午即事》(南宋·文天祥)

11、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12、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唐·李隆基《端午》

13、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和端午(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已酉端午(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端阳采撷(许文通)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14、(篇一)经典端午节的古诗词赏析:已酉端午元代: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

15、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16、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

17、骚友相逢好骋怀,临窗把酒对阳台。

18、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19、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译文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

20、午日处州禁竞渡(明•汤显祖)

二、端午节的诗句古诗大全

1、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2、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3、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4、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5、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6、国破身死后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7、楚殿王前,苦谏指迷津。

8、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代·杜甫《端午日赐衣》

9、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为每年的五月初也叫端阳节,龙节,龙舟节,关于端午节的诗词夜确实很多,可见古人对于端午的重视和对节日的热爱。

10、汨罗千古涌诗潮,吟友崇贤雅兴高。

11、端午诗篇有“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等。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12、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13、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14、列星重拷问,屈子更崇尊。

15、五月端阳糯米香,采摘艾草挂门窗。

16、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较远。和端午(宋)张耒

17、霁日沐薰风,九州怀屈公。

18、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19、南乡子·端午(宋•李之仪)

20、赤帜耀乾坤,沥肝淬胆魂。

三、古代描写端午节的诗词

1、端午节古诗词100首,果然是满满的爱学习........

2、仗剑行吟云梦泽,登楼坐啸楚江天。

3、端午节是一个习俗最多的节日,包括吃粽子,划龙舟,祭龙,挂艾草,放纸龙,佩香囊等,可谓非常丰富,我们要多从传统节日中学习前人尊重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为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贡献我们的力量!

4、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宋代·苏轼《浣溪沙·端午》

5、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6、与端午节有关的诗句真的太多了。殷尧藩的《同州端午》、褚朝阳的《五丝》、陆游的《乙卯重五诗》、文秀的《端午》等等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7、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唐代·文秀《端午》

8、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9、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赏析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篇四)经典端午节的古诗词赏析:浣溪沙·端午宋代: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

10、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11、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

12、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13、副社长:翟晓彬黄满星刘秋霞郭云涛

14、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15、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16、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17、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18、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19、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20、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四、苏轼端午节的诗词

1、而作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的文天祥,更把屈原作为自己追求爱国尽忠价值的人生偶像,他在《端午即事》中慷慨高歌,表明要要学屈原以身殉国的碧血丹心:“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文天祥所处南宋晚期,遭遇着政局巨大的变更,更直接与元兵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所以文天祥对于端午的感触,也不是欢乐的,而是悲愤、沉郁的。整首诗浸润着文天祥特有的感情,令后人回味无穷。

2、04《端午日赐衣》唐·杜甫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05《渔家傲》北宋·欧阳修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06《端午即事》宋·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3、简评:佳诗要有佳句。此诗的四句,出笔夺目,形象生动,令人叫绝。

4、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5、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6、齐天乐(宋·杨无咎)

7、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8、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9、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10、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11、农历五月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内涵最丰富的节日之这从节日名称中就可看出。端午节除了通常所说的端阳节外,又名天中节、天医节、卫生节、女儿节、龙舟节、粽子节、诗人节······

12、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13、渔家傲(宋•欧阳修)

14、小孩子见了很高兴又很惊讶,却问哪个方向是故乡?

15、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明·边贡《午日观竞渡》

16、《和端午》——宋代:张耒

17、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18、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

19、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

20、诗词里的端午节作品选评

五、端午节的诗句小学

1、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2、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译文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浣溪沙·端午苏轼〔宋代〕

3、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译文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艳丽。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凉过。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让江水会带着流到湘江去。端午即事(宋)文天祥

4、这是唐玄宗李隆基在端午节时写的一首诗词。此时已是仲夏,盐梅佐酒,与众人共饮。祝百姓们越来越好,众大臣共同辅佐创造昌明的社会,如果大家都这么忠贞不那么后世子孙一定会福泽绵延。

5、为民酬福祉,走出地球村。

6、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7、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8、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09《五丝》

9、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10、译文: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你赠与我了一枝艾草。

11、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译文端午节日从何而来,前人传说是为了楚国大夫屈原。

12、关注我们,了解中传花少口语传播

13、邀聚流觞凭吊远,思齐互励不辞劳。

14、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15、译文: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16、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17、今日若还屈子在,离骚又续美篇章。

18、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19、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20、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

六、端午节的诗词

1、在端午节这天,围在岸上的人们,惊怕地观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不知道原来这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猎猎作响震纪空中翻飞,敲响的锣鼓喧闹,清清的水流。从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哪觉得其中的忧愁。端午(唐)文秀

2、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相关文章

  • 关于梅花的诗句两句63句

    一、关于梅花的诗 1、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2、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3、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4、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5、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

    2023-11-19
    59
  • 屈原的诗集九章一共有几

    一、屈原的诗 1、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

    2023-11-19
    59
  • 苏轼描写中秋的诗句11

    一、中秋的诗句 1、暑气已退,天空明净;而秋色澄明,万物清丽。满天繁星的光彩都让给月色占了先,连金风玉露都透发出耀人的光芒。经常变换的是人间,而月亮依然是恒久的!…

    2023-11-19
    59
  • 描写山水田园的古诗13

    一、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2、随风潜入夜,滑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3、《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清代:纪昀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

    2023-11-19
    59
  • 写秋天的诗句古诗大全

    一、写秋天的诗 1、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2、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3、火在寻根,流淌在血液里 4、《秋月》(宋)程颢 5、何处秋…

    2023-11-19
    59
  • 明月照我还的上一句69句

    一、明月照我还 1、出自凤歌《昆仑》小说原文:寒鸦掠过乱云去,咫尺茫茫是醉乡!一笑寂寥空万古,三分明月照大江!《昆仑》是凤歌所著武侠小说,“山海经”系列之“山”(另两…

    2023-11-19
    59
  • 有关黄河的古诗词名句

    一、有关黄河的古诗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4、《…

    2023-11-18
    59
  • 关于雪的古诗100首带拼音

    一、关于雪的古诗100首 1、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唐·白居易)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白雪铺天盖地笼罩一切的模样纯洁而绝望,那时候我想,“白茫茫一片真干…

    2023-11-18
    59
  • 静夜思是描写中秋节的古

    一、静夜思是中秋节古诗吗 1、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2、中秋节的古诗李白的诗句) 3、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

    2023-11-18
    59
  • 关于七夕的古诗句子81句

    一、关于七夕的古诗 1、步月移阴,梳云约翠,人在回廊。——刘镇《柳梢青·七夕》 2、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4、出自五代毛文锡…

    2023-11-18
    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