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咏梅的诗句
1、10《咏梅》(宋)程瑞
2、明月孤山处士家,湖光寒浸玉横斜。
3、谁向陇头来,寄此一枝雪。
4、占得早芳何所利?与他霜雪助威棱。
5、听讲丨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
6、昨日倚阑枝上看,似留春意入新年。
7、叶嘉莹谈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
8、2《梅花》(清)万钟杰
9、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10、春半梅将尽,庭中尚一枝。
11、一种冰魂物已尤,朱唇点注更风流。
12、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13、江南分手到山西,每忆溪桥梦不迷。
14、风香月影雪肌肤,朔客晴窗看画图。
15、武陵溪上桃千树,亦有寒梅照水开。
16、《枯梅》(宋)史文卿
17、梅花昨夜将春色,开到江南第几桥。
18、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19、《竹里梅》(唐)刘言史
20、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谢枋得《武夷山中》
二、陆游咏梅的诗句
1、偶见村梅放一枝,怜花寂寞笑花痴。
2、月明树底留残梦,有客依稀过小村。
3、2《咏梅花》(清)杨柄锃
4、南宋陆游《梅花绝句》中的诗句,全文如下: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5、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着同:著)
6、荒城古驿人千里,一段生香拗不来。
7、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8、罗浮仿佛桃源境,驴背诗人知未知?
9、2《写梅赠友人》(清)汪士慎
10、谁道南枝胜北枝?北枝偏耐雪霜欺。
11、东家赖有诗人在,照影横枝莫自怜。
12、出自宋·毛滂《生查子》词。惺忪,睡眼迷蒙的样子。梅清瘦,指梅花凋零、花枝稀疏的样子。诗句以拟人修辞法,将柳、梅人格化,使其带有人的生命情态(“柳惺忪”、“梅清瘦”),形象地写出了初春时节天气渐暖、柳枝吐芽,春雪过后梅花凋零、花枝稀疏的情状。
13、不向村姑钗上见,那知虚负一年春?
14、终日寻梅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15、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16、预报春消息,花中第一枝。
17、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
18、张大千梅花图上的咏梅诗句: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二》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题梅》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曹组《蓦山溪·梅》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杜耒《寒夜》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兰时。——吴文英《浣溪沙·题李中斋舟中梅屏》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辛弃疾《临江仙·探梅》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苏轼《西江月·梅花》张大千认为,梅有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
19、横列春山翠帐开,几株相映白皑皑。
20、和雪满山天欲晓,数声老鹤四无人。
三、朴扇子咏梅的诗句
1、冰雪有如林下约,一枝重向画中题。
2、《红梅》(宋)刘嗣庆
3、暗香别有关情处,却是春风未得知。
4、一枝两枝翠蛟影,千点万点占春痕。
5、大通烟雨写模糊,明月罗浮问有无?
6、不道夜深人正睡,一枝随月上窗来。
7、世情多厌冰霜面,故作东风冶艳妆。
8、岁寒未许东风管,淡抹浓妆得自由。
9、2《清流道中梅花》(清)张大受
10、古人写诗填词,诗多写景,词多写情。这首咏梅词,放翁老先生把一个“妒”用到极致,几乎已臻化境。这个“妒”字极其鲜明地概括了先生当时无奈的心境以及先生孤傲不屈的性格:老子就是一枝梅,你就妒忌吧!认你东南西北风,认你春夏秋冬雨,老子岿然不动!
11、空庭一树影横斜,玉瘦香寒领岁华。
12、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
13、《题徐圣可知县所藏杨补之画两首》(选一)(宋)楼钥
14、黄金布地梵王家,白玉成林腊后花。
15、冷云漠漠知何处,梦到西湖第六桥。
16、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
17、昨夜灯前把酒杯,鄱阳主簿送春来。
18、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19、吾闲犹未得,不谓尔开迟。
20、《武夷山中》(宋)谢枋得
四、四年级语文卜算子咏梅的诗句
1、此诗描写了百花凋零的严冬,梅花顶着霜风独自盛开,既有天姿国色,更兼神清骨冷无尘俗。诗人写尽了梅花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然超逸的气质,描绘出一幅绝妙的山园溪水梅花图。诗中静谧的意境,朦朦胧胧的月色,疏疏淡淡的梅影,缕缕浮动的暗香,令人无比陶醉。特别是其中的第二联,更成为千古绝唱,一直为后人称颂,直到现在,未有咏梅诗超过林和靖此诗。
2、只疑天地无清气,都在江头一树梅。
3、一树古梅花数亩,城中客子乍来看。
4、日暖香繁巳盛开,开时曾达千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