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功行赏
1、天下已定,论功行赏。大家都在争功,争论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结果。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萧何为酂侯,赏赐的封邑最多。你说他功劳大,倒不如说是他势力大,萧相国都可以带剑上殿,并且在刘邦面前有座位,这个待遇让我想到了一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曹操,他不过是步了萧何的后尘而已。
2、(示例):诗上所叙闺臣姐姐事迹,~,倒象替他题了一个小照。
3、公元626年8月9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称帝,9月24日,与群臣面对面地议定开国元勋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问题,在宣布各种任命名单后,对众臣道:“朕授予你们的官职、爵位,如有不当之处,可以在此提出来研究。”众臣开始讨论,十分热烈。
4、论功行赏(惩恶劝善):惩:责罚;劝:勉励。惩罚坏人,奖励好人。(齿牙余论):微末的赞扬言辞。比喻不费力的奖励的话。(奖拔公心):奖:劝勉,夸奖;拔:选拔,提升。奖励和提拔出于公心。(劝善惩恶):劝:勉励;惩:责罚。惩罚坏人,奖励好人。(劝善戒恶):惩罚坏人,奖励好人。同“劝善惩恶”。(赏一劝百):奖励一个人的先进事迹而鼓励好多人。(赏一劝众):奖励一个人的先进事迹而鼓励好多人。(受之无愧):受:接受,得到。得到某种奖励或荣誉没有什么可惭愧的。(有功不赏,有劳不录):功、劳:功劳,成绩;录:记录。对有的人,既不奖励,也不记录。形容赏罚不明。(诱掖奖劝):引导扶持,奖励劝勉。
5、刘邦就依了鄂君的说法,把萧何的功劳排在了第一位,特别准许他上朝的时候,可以穿鞋佩剑,觐见皇帝的时候,可以不用小步快走。
6、→论功行赏要做到创新与管理现行业务并重,还需要有一套合理的奖赏方式。
7、(成语):论功行赏(拼音):lùngōngxíngshǎng(解释):论:按照。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成语故事):
8、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9、要知道刘邦第一次给萧何的分封也就是8000户,最后给他涨了2000户,才达到万户侯。
10、看似复杂的问题,其实对比现代企业管理潜规则来说,又很简单。你们回顾下你们现在的企业,是不是身居的人无非两种,一种是老板的亲信,一种是掌握稀缺资源的人?虽然人才很重要,老板也重视才华,但是核心成员并不会是仅仅只有才华,功臣也是一样,功臣大概分为三种。
11、因此,为了安稳住他们的心,张良就献计让刘邦率先赏赐他最讨厌的人,就是为了给将士们表个态:我刘邦连最讨厌的人都能封赏,难道会忘记你们吗?
12、→在论功行赏时,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公司在打分时,也必须考虑到更多难以评估的因素,由于这一切都难以量化,如果公司想有效地运用这种奖励机制,势必要了解每个员工的日常工作情况和业绩,才能尽可能地做到公正与公平,尽量做到是论功行赏的。
13、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故对远房兄弟及他们的儿子都封为王,即使童孺幼子也不例外,多达数十人。太宗即位后,征求众臣的意见道:“遍封宗室王,对天下有利还是有害?”
14、为了更进一步地把论功行赏的奖励机制落到实处,公司别具心裁,在公司里放有一本‘功过簿’,专门有专业的人员记载公司里每位员工在平日里工作的好坏,包括企业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平时工作表现,到了年终发奖金的时候,就可以很简单的按照考核情况论功行赏了。
15、淮南王刘安的狂傲,天上天下我最牛,伍被献计受辱
16、正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历史总是相似的。当初的汉室三杰,韩信最先受难,萧何在汉朝成立后一直身居丞相的位置,但到了晚年也受到了牢狱之苦。反观张良虽然没有得到多大的富贵,却也是衣食无忧,这与他们每个人的追求有很大关系。再说,国家新立,需要的正是良好的运营和管理人员,虽然也需要军队但是这时文官和管理人才的地位终究要比武官高,也更迫切。而萧何从刘邦战事开始便是后勤的一把手,在入咸阳宫时,萧何更是得到了当时秦政权遗留下来的法律制度和人口户籍分布的资料。所以萧何后面的作用也比其他人要大一些,加之张良的一再谦让,自然是萧何拿了这大头。
17、(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按功劳大小给予奖赏
18、因为张良太了解刘邦了,若是想要保命还是不要那么贪婪。张良假如真的在齐国选三万户,刘邦恐怕就睡不着觉了吧。
19、以前的工作中采取的是干什么工作,担任什么样的职位,就得相应的奖金,至于平时工作做得如何,下属对他的意见如何,全然不考虑,这种习惯性的论职行赏制度,自然会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发挥。
20、何况,三杰之一的韩信,还是萧何的追回来的,如果没有韩信,刘邦能不能夺取天下还是个未知数,显然,能够拉来一个重量级的帮手,得分肯定要加的。
二、论功行赏的论
1、所以说,论功劳,萧何应该排在第一位,曹参只能排在第二位。
2、此外,萧家追随刘邦的十几个人都得到了封邑,刘邦还额外给了萧何加了两千户的封地,因为当年他去咸阳服役的时候,萧何比别人多送了二百钱。
3、人心是复杂的,战争是残酷的,又经过了两年的煎熬,刘邦彻底打败了项羽,做了大汉的皇帝。没有大伙的帮衬,刘邦就算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他要论功行赏。
4、选择留县作为封邑也充分显示了张良的心机:一是刘邦和张良相识于去留县的路上,张良借此唤醒两人初识之际的美好;二是选择留县实际是张良向刘邦表达誓死追随左右,希望刘邦对他手下留情。三是刘邦本就为封赏之事苦恼,刘邦和张良唱了一出双簧,成功堵住对封赏不满之人的口。
5、刘邦登基后,张良就开始称病,慢慢的现实在人们的视线中。这就让许多人感到纳闷,难道张良真的有病?是的张良真的有病,他首先是有胃病,这点在史料上有记载,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脸色蜡黄。但主要的是心病。张良跟随刘邦这么多年,凭他的智慧他还看不出刘邦的那点小九九嘛!
6、刘邦对他的选择很满意。
7、案例中所说的企业均是从按年功序列的奖励机制转变为论功行赏的奖励机制的。前者打消了员工的积极性,后者多劳多得,可以很容易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8、在刘邦的仪式中,这一些打天下的功臣不过是功狗,连人都不是,该怎么赏赐你们是我的事情,在他的眼中,萧何则是功人,正因为萧何的原因,这一些功狗才有机会逐猎天下。
9、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史记·萧相国世家》
10、什么是任侠呢?用钱来打通关系,帮助那些被通缉的英雄好汉。这个时候的张良放弃了直接去行刺,因为事实证明那样做行不通,而且杀死了秦始皇一个人,并没有什么用,张良要灭秦,彻底将秦人消灭。
11、我们先来了解下“汉初三杰”。“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12、武功盖世:没有师承,没有高人指点,难道是自学成才?
13、为了支援刘邦,在兵源不足的情况下,萧何不仅出钱还出人,萧何的族人都他被派到了前线,萧何族人贡献仅次于吕氏,成为了刘邦最大的助力。当然萧何这么做是听了自己手下鲍生的建议,刘邦多次派人来慰问萧何,于是鲍生对萧何说:“陛下多次派人来慰问你,不是信任而是怀疑你了,为了避免灾祸,你要让你宗族的所有人,都到前线汉军的队伍之中去,这么做的话,陛下才能够信任你。”于是萧何按照鲍生的说法来做,获得了刘邦信任,躲过了一次灾祸。
14、刘邦非常欣赏张良的才能,一直希望将他收归己用,刘邦的爱才之心最终打动了张良,为自己的团队找到了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
15、在晋文公十九年的流亡生活中,追随他的众多贤臣中,有一位因为忠心事主、不羡荣华富贵而名留青史的贤臣介子推。
16、功臣大概分为三种。一种是跟皇帝起家的亲信。这类人,从起步开始追随于你,冒着最大的风险,又最忠诚,这批人不能寒心,比如萧何,萧何虽然功劳大,但真正使他排名第一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是丰沛集团的领军人物有很大关系。再比如李善长、徐达在朱元论功行赏排名靠前的原因一样。
17、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论功行赏”。
18、重耳自从离开晋国,走上流亡道路,就过上了朝不保夕、性命堪忧的生活,先是他的父亲晋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连续派刺客追杀他。晋献公去世后,晋惠公回国即位,为了消除重耳这个争夺国君之位的隐患,继续派人追杀重耳。不过由于有一众贤臣追随重耳,重耳的母国狄国距离晋国又很近,重耳到了狄国以后,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
19、(解释):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20、精于政治算计的刘邦,还有一层没有说的考虑,那就是张良和韩信,即使出力非常多,都是半途投奔来的,他们都是原来韩国人,无论如何,和自己同县老乡萧何是有区别的,自己从小或许就熟悉萧何,但是,张良、韩信二人,他不是太熟悉,尤其刘邦猜忌心非常大。
三、论功行赏时,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是最盛的
1、(近义词):赏罚分明、计功行赏
2、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史记·留侯世家》
3、张良长期伴随在刘邦的左右,对于刘邦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性格非常了解。创业阶段,刘邦为了远大的理想可以放弃部分的既得利益,但是这毕竟只是权宜之计,一旦功成名就之后,刘邦必然会想法设法的将权力全部集中到自己手中,而这必将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4、他们分别是韩信、张良、萧何,刘邦自己总结得天下的原因:谋略不如张良、后勤不如萧何、统兵不如韩信,能够得到天下,全是这三人能够齐心协力,所谓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刘邦因为自己出色的协调能力而发挥众人的特长,一致击败群雄而拥有天下。
5、萧何听罢恍然大悟,很快就把萧家的十几口男丁送去了前线,刘邦果然不再派人慰问萧何。
6、晋文公赏赐了头须已经十分不满,现在见一个区区仆从也来请赏,于是冷冷地说:“那些以仁义引导我、以德惠劝谏我的大臣们,我以上等的赏赐封赏他们;那些殚精竭虑辅佐我,用行动帮助我回国即位的大臣们,我用第二等的赏赐封赏他们;那些为我冒生命危险冲锋陷阵的大臣们,我用第三等的赏赐封赏他们;如果只是努力地侍奉我,却对于我改正缺点毫无助益的大臣们,我用下等的赏赐封赏他们。所以我虽然三次大赏群臣,却至今没有封赏你。”
7、刘邦权衡了一番,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要封他为郧(yún)侯,给予的封户也最多。群臣们对此不满,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多处创伤,攻城夺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
8、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9、早在1999年青岛双星集团就打破了以往的论职行赏的固定模式,采用论功行赏的奖励机制。
10、点击上方“关注晟宙实业”查看更多!
11、及起事后,曹参常领兵出征,而萧何为丞相镇守关中,两人一为将,一为相。具体来说,刘邦做沛公开始起事时,曹参以内侍的身份跟随汉高祖。由此,相对于张良、韩信等人,曹参不仅是刘邦的同乡,还是刘邦势力的联合创始人。而这,在笔者看来,这类似于关羽、张飞在刘备势力中的地位。当然,曹参的排名,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的战绩实在太耀眼了。
12、刘邦权衡了一番,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要封他为郧侯,给予的封户也最多。群臣们对此不满,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创伤,攻城夺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这时,关内侯鄂千秋把刘邦要讲而未讲的话讲了出来:“众位大臣的主张是不对的。曹参虽然有转战各处、夺取地盘的功劳,但这是一时的事情。大王与楚军相持五年,常常失掉军队,只身逃走也有好几次。然而,萧何常派遣军队补充前线。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让他做的。汉军与楚军在荥阳时对垒数年,军中没有口粮,萧何又用车船运来粮食。如今即使没有上百个曹参,对汉室也不会有损失,怎么能让一时的功劳凌驾在万世的功勋之上呢,应该是萧何排在第一位,曹参居第二位。”
13、我们看看刘邦当皇帝的时候,是怎么给他们分封的?
14、我们如何看待介子推这样的人呢?我们都喜欢谦谦君子的为人,但是孤高清傲,不懂圆滑事故的人,与他人相处的时候,并不让人舒服。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我们嘴上说着希望和君子相交往,实际上却希望对方圆滑世故,让人相处起来很舒服。于是便得到了一套二者兼而有之的价值观,名曰外圆内方。这是很难的,因为内外的边界是很模糊的。我们常说涉及原则的时候要"方",但问题是哪些事情是涉及原则的事情呢?最后难免变成依据个人好恶做出选择。如我们真的希望与坚持原则的君子相交往,那就要做好被这种原则伤害的准备,为了坚持原则而牺牲一部分利益,不要叶公好龙。
15、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16、萧何是一个拥有自己势力的人,刘邦曾经说过:“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这样的人物刘邦不能随意触碰,对于刘邦来说,怎么会放任这样一条大鱼不管呢,肯定会用自己最大的力量获取萧何的忠心,萧何在生前制定了很多的方针,为刘邦稳定朝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萧何此生也有一个巨大的污点,帮助吕后谋害了韩信,萧何明明知道韩信不会谋反,但是却为了自身利益参与其中,这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被世人所感慨,也是因为萧何对刘邦来言极其重要,所以被封赏时拔到头筹。
17、定了!寒暑假周末严禁补课!校外培训机构、线上外教、拍照搜题被封杀…
18、(成语注音):ㄌㄨㄣˋㄍㄨㄥㄒ一ㄥˊㄕㄤˇ
19、但是,最终刘邦还是要封他呀。
20、因为始终没有一个统一平叛的标准,功臣都会不服气,对于小吏出身的刘邦,这不算啥,政治觉悟非常高,早就成竹在胸,甚至,或许在还没有完全击败项羽的时候已经想好了如果酬劳这一些人。
四、论功行赏是成语吗
1、重耳做了国君之后,为了安抚人心、稳定局势,采取了一系列惠及百姓的利民政策,同时大肆赏赐跟随他流亡的大臣们和帮助他回国的有功之臣,其中功劳大者得到了封邑的赏赐,功劳小者也得到了尊贵的封爵。但是此番封赏并没有遍及所有的有功之臣,不久之后周襄王因为其弟大叔段作乱之事被迫逃到郑国,并且向晋国告急请求援助。晋文公想要派兵去救,又担心自己即位不久、局势不稳,一旦亲自带兵离开晋国去平乱,晋国会再次发生内乱。
2、这个三万户是什么意思呢?
3、萧何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的气息,可又说不出来哪里不对劲,手下有一个叫鲍生的人点了他一下。
4、头须听了以后灵机一动便请人回禀晋文公:“洗头的时候头朝下,心也反了过来,不见我自然是应当的。当初国君流亡在外,留在晋国之臣是为国君守护社稷,追随国君在外的是牵马坠蹬的仆从,国君又何苦独独怪罪留下来的人呢?您身为国君而仇视我一个普通人,恐怕担心忧惧之人会很多。”
5、认识到了这一点后,公司果断的采取措施,实行论功行赏的奖励机制,奖金的发放严格按照绩效考核的结果而发放,不论职位的高低,只要表现好的,为公司做的贡献大的都可以获得很高的奖金,而职位高的如果工作的业绩不好,则不能得到奖励。
6、当然,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在,同乡的身份,都是迅速拉近关系的重要途径。曹参始为沛吏时,与萧何相交甚厚。
7、公会战的奖励主要是功勋和公会贡献,功勋的用处主要是用来升级将印,公会贡献的主要用途来来兑换物品,奖励还是不错的,大家主要需要的是工会的奖励。
8、丞相,汉王在前方风餐露宿的,可还是经常派人探望您,这分明是对您起了疑心啊!我替您谋划了一下,为了让汉王踏实,您应该把家族里的兄弟子孙,凡是能打仗的,都派到前线去,这样汉王就不会对您猜疑了。
9、虽说刘邦给了萧何很大的自主权限,可萧何做事非常谨慎,每次做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决定,都会派人去请示汉王,汉王同意以后,才会实施操作。如果情况紧急,来不及请示,萧何也会当机立断,日后再找机会当面汇报。
10、在刘邦起义之后,曹参率军进击胡陵、方与,攻打秦朝的军队,大破敌兵。曹参向东拿下薛县,然后又攻打胡陵,夺取了它。不久之后,曹参又攻打下邑以西的地方,一直到虞县,进击章邯的军队。在不断攻城略地的过程中,曹参在刘邦势力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
11、齐国有七十二座城池,非常的富庶,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就把自己的儿子刘肥封为了齐王,让韩信去当楚王去了。
12、绝大多数的人都说,曹参打的仗最多,身上大大小小受过七十多处伤,功劳最大,应该排在第一位。
13、介子推虽然对重耳忠心耿耿,但是他自己并非爱慕虚荣、追求权势之人,他为人孤高清傲,为人处世不太圆融,在追随重耳的一众大臣中也并不突出。经过多年的奔波曲折,重耳终于得到了秦穆公的帮助,愿意派兵护送他回晋国夺取国君之位。到了黄河岸边,一路追随重耳的宠臣,重耳的舅舅狐偃担心自己回国以后的命运,于是向重耳献璧求去,以此试探重耳的态度。
14、这个时候刘邦只能退而求其次,来重用萧何了。以后就是治理天下的时候了,萧何治理国家肯定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