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郦道元的三峡
1、空谷传响(响:回声。动词活用作名词)
2、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3、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故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4、(生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从一般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5、每至晴初霜旦(到,动词)
6、宜昌城附近航道(摘自杨宝珊《最新川江图说集成》上二)
7、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
8、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9、(生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从对象、写法、意图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10、(1)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三峡: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11、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12、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本也说《三峡》的作者是北魏时代的郦道元,但是这个理解是有问题的。
13、文章从第二段开始写水。在作者的笔下,水仿佛是一条时间的长河,一点一滴的奔涌着。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水位之高,还有水流之急。接下来就漂亮了,“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大家读起来是不是特别熟悉啊?其实李白的千古名作——“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就是化用了郦道元的《三峡》的这段话,而且这段话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之后的水流之急。
14、(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15、(怎么学)类型阅读(步步设疑,解剖麻雀)
16、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发声)
17、(13)回清:回旋的清波。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清波。
18、这是一篇经典性的散文,已经有了不少的赏析文章,但是没有令人满意的。原因在于,此类文字,一味限于赞赏。试举一例:
19、有时朝发(于)白帝(省略了介词“于”)
20、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有山才有"所以从山写起.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而且作者是为江水作注,所以重点写水.是为江水作注,所以重点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
二、三峡注释+原文+翻译
1、绝山献多生怪柏(极高形容词)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郦道元本便是水利工作者,散文记叙不过是爱好和工作记录的一部分,本就是选自他的,这里面记的多是山水风情,也饱含着他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4、(生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从国号、帝号、年号、官名、地名、物名、人名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5、第1段为1层:介绍三峡的地貌第4段为2层:介绍三峡四个时节的景象,融情入景,以渔歌做结
6、第一段:总写三峡的地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7、2003年8月18日夔门
8、由于创建了三峡水库,两岸山岭被炸开,于是有了“高峡出平湖”的秀美景色,少了“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粗犷,高猿也隐退了。
9、我们不知道郦道元注解的《水经》原本是什么样子。因为这本《水经》已经散佚。
10、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莫若钴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11、(沿溯阻绝)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12、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两(四库本作“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1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4、阅读使人充实,写作使人精确
15、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16、译法:运用了照搬法、加法和置换法。
17、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8、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9、②哀转久绝,“转”通“啭”鸣叫。
20、郦道元(?~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北魏时期酷吏、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
三、三峡原文翻译及注释
1、本文描绘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峡中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2、(凄异)凄惨悲凉。
3、揣摩:作者抓住山势陡峭的特点,采用烘托手法,通过“朝发”“暮到”的航行描写以及“乘奔御风”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夏天三峡江水的凶猛之势。一泻千里的江水,使人惊心动魄。
4、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落笔看似随意自然,不拘成法,但其匠心结构,精思布局,实在是让人称妙叫绝的。
5、所以,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初等语文教育来说,没必要讨论这个复杂的学术问题,就直接将《三峡》的作者视为郦道元。
6、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扩展资料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7、(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荣,茂盛。
8、(怎么学)区别形似字
9、而赏析文章的作者,用了一系列流行的套语:“大处着笔”“体物妙笔”,“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比衬托”“令人惊心动魄”都是废话。原因盖在于作者内心的有一种于被动体物,机械模写为上的准则。殊不知文学性的形象,都是虚实相生的,莱辛在《汉堡剧评》中早就说过,艺术乃是“逼真的幻觉”,只有通过假定才能达到表现审美情志的真诚。
10、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11、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两百字的篇幅就描写出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
12、(22)哀转:声音悲凉婉转。绝:消失。
13、“二维”的三峡被寄予了文人墨客的思想情感,变得更加生动。“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这两句就是在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放还路过三峡时所作,于他而言,“三峡”就是异地,“峨眉”便是家乡,许是头上的那轮明月,又或许是三峡两岸的猿鸣,亦或是见到故友的激动勾起了李白对家乡的思念。在三峡这一陪体的衬托下,诗人心中的思念与酸楚表现得就更为强烈。与李白诗中将三峡作陪体不同,杜甫在《咏怀古迹·蜀主窥吴幸三峡》中将三峡作为主体来借古咏怀,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恨。历史上有关三峡的诗词不胜枚举,三峡就像一个“打卡圣地”一样吸引着迁客骚人。同时,这些迁客骚人对三峡的“解释”让三峡的形象完成了从“线”到“面”的跨越,使其形象更加丰满。
14、认真听讲的孩子偶尔成绩好,认真自学的孩子永远成绩好。(王金成)
15、分写三峡四季的景色。
16、名家经典朗读《三峡》郦道元(雅坤朗诵)
17、释词:(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风)(不)(认为)(快)(啊)
18、隐天蔽日(隐:使……隐。使动用法)
19、自西陵溯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峡,山行周围,隐映如绝,复通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曰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