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绂和田文镜85句精选文案

一、李绂

1、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张廷玉的明哲保身之计,害怕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不利的舆论环境。可如果真的这样想,那就太小看《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了。

2、其实啊,凡事但求无愧于心,岂能尽如人意?面对庸俗小人结成的团团伙伙,还是需要一点“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勇气的。

3、“三爷,您知道,要不是四爷,我还懒得说呢!”

4、关键是李卫刚好有兵,前面查封诺敏一案时,就是李卫出的兵,按照剧中说法,他应该是从布政使的任上到京述职,并赶赴江苏巡抚之前。

5、那是1726年的事情了。当时,直隶地区发生水灾,老百姓陷于饥荒之中,多有饿死。任职直隶总督没有多久的李绂,见到这种情况,依然下令各州县官员开仓放粮,赈济百姓,避免更多老百姓死于饥荒。

6、乾隆元年(1736年)五月,因荐人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受朝廷斥责,降两级调用。后补詹事,充三礼馆副总裁。

7、“把那些兔崽子们都叫起来,抄家伙,跟着老子我拿人去!”

8、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李绂论忠心程度完全不输田文镜,而且要论才华,也和田文镜不相上下,更何况李绂的官职甚至还要比田文镜高。但是即便是这么的具有优势,李绂和田文镜之间还是有着一个巨大的差距的,当时李绂虽是文官之首,看似权势滔天,但是这些身份恰恰是他的软肋,也就是因为这些身份,让他在和田文镜争斗之中丧失了主动权。

9、如果张廷玉贸然支持田文镜和李绂二人中的一方,另一方必然会跌入深渊之中,可即便是二人得到了张廷玉的支持,也同样要面临非常严重的后果。

10、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奉召回京,特命复职,任吏部侍郎。因不肯为大将军年羹尧之子年富等人捐造营房给予从优,为年羹尧所嫉,改充经筵日讲官。六月,赴山东负责督促漕运。七月,任兵部侍郎。时值各地运往京城的漕粮屡遭抢劫,奉命将湖南等地的漕粮押运至天津收贮。因担心贮米坏损,按旨将贮粮估价出售,将盈余银五千两交守道桑成鼎贮库,并将此事告知直隶巡抚李维钧,李维钧却匿而不报,而桑成鼎待李绂赴广西任时,又将原银解交广西。直到年羹尧进京,上疏李绂巧取此项银两,应予查惩。雍正经过调查,得知事情原委,亲书"奉国罄心"四字,予以奖励。

11、图里琛和李绂的关系存疑!

12、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迁内阁学士、左副都御史。雍正帝继位,历任吏兵二部侍郎、广西巡抚、直隶总督,受到弹劾,下狱免官。乾隆帝继位后,授户部侍郎、补太子詹事,历任光禄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十五年(1750),去世,时年七十五岁。

13、后来雍正帝即位,李绂也在张廷玉的举荐下,成为了雍正朝第一次科举考试的副主考,因为揭发考场舞弊案有功,也深受雍正帝的信任,并放湖北巡抚。

14、张廷璐于康熙五十七年中进士,后来授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迁侍讲学士,他工作认真,再加上家庭成分比较好,升官速度十分迅猛。

15、大概意思是李绂因为田文镜对下面太过苛刻有辱士人,所以弹劾过田文镜,不过并没有效果。(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反而被雍正下狱论处,几次以杀他而威胁其说田文镜的好话。

16、他猴精猴精的,尤其耳朵最灵,别忘了当年夜宿江夏镇,就是他救了四爷一伙人的命。李绂弄了这么多头衔挂在嘴上,生怕自己身份跟不识字的自己相同,他心里会舒服?

17、李绂此举往小了说是与田文镜的私人恩怨,但往大了说,则是阻碍雍正推行新政,自然要将李绂下狱了。其李绂涉嫌结党在李绂与田文镜的这场纠纷中,还有一个人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那就是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

18、因为李绂属于是清流领袖,雍正要打击朋党,李绂怎么也跑不了,更何况他无意间带头参的田文镜,等于是反对雍正的新政。

19、李绂一介文人,走的是科甲正途,经过多年努力,成功跃升为清流领袖。这是一个官职上不存在,但实际上影响力又很大的位置。在那个时代,国家的舆论都掌握在清流们手里,他们要捧谁,只要一个人出面,其他人帮忙转发,那个人就能得到很好的风评;他们要抹黑谁,只要写张大字报,其他人跟着起哄,那个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因此,李绂可以左右舆论形势,谁想要好的官声,找他帮忙写个帖子即可。那么多人找个他提字,可真不是因为他的书法有多好,更多是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其他目的。

20、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雍正爷在登基后便颁布了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

二、李绂和田文镜

1、张廷玉的沉默,不是两不相帮,恰恰是对两人的最好的保护。此时的田文镜与李绂,两个人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既有功,但是同样也有着过失。

2、在《雍正王朝》里,雍正恩科副主考李绂发现了恩科试题和伯伦楼在卖考题如出一辙,知道兹事体大,立刻出了考场直奔三爷允祉(这会已经不能称胤祉了)府。

3、大家便群起而攻击田文静说他是酷吏,不遵循圣人之道。李紱作为当时的清流领袖。也便参加了这场攻击田文镜的运动中,与很多读书人,很多官员一起写奏章,弹劾田文镜。

4、可颇为耐人寻味的是,在田文镜与李绂争斗的整个过程中,作为内阁首辅、军机大臣的张廷玉,却始终没有发表看法。

5、李绂,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荣山镇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和诗文家。

6、普通民众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科举,混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实现阶层跳跃,正所谓:

7、他被梁启超誉为"陆王派之最后一人"。著有《穆堂类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阳明学录》、《八旗志书》。

8、在刑部查处李绂家产时,发现家中实在寒酸,根本不像一个徇私枉法、中饱私囊之人,就连他老婆戴的戒指,都是一个铜制品,雍正为此而感动,将他免罪。

9、李绂求李卫,那是丢了天大的面子。而李绂此时为了对天下仕子负责,也顾不得了。

10、“你这个人我知道,你的事我也知道,我心里还不明白,你有理没理!你就不能等等瞧瞧?”

11、雍正三年(1725年),广西巡抚李绂升任直隶总督,在其途径河南的时候发现,监生出身的田文镜以极为苛刻的方式对待河南的读书人。一方面田文镜用重典强制推行“士绅一体当差”的政策,并且经常苛责、弹劾科举出身的官员;另一方面,田文镜重用与他一样非科举出身的官员,对于其下属虐待、羞辱读书人的行为不仅置之不理,反而还加以纵容。

12、李绂本人学问非常高,是康熙四十八年的进士,官至广西巡抚、直隶总督等,被梁启超誉为“陆王派之最后一人”。

13、对于自己两位宠臣之间的争斗,雍正当然希望双方能够各退一步、息事宁人,然而李绂和田文镜已然摆出了一副“死磕到底”的架势,不互相让。

14、李绂这个人是清流,所谓的清流,其实就是中国封建时代士大夫阶层的一种特殊产物,他们本身道德要求比较高,不会跟社会不良行为同流合污,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比较高,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具有正气的知识分子。

15、这个新政当时在河南作为试点,由河南总督田文镜全力实施。但这个新政得罪了士绅阶层,官僚阶层以及读书人阶层。

16、当然,事情的最后,雍正还是用一个非常高明而又体面的方式,给了张廷玉等人一个重要的台阶。

17、这其实就是清流派的利益输送网,就像当今收藏某某人书画,你以为真的值那么多钱?他买的不过是画这幅画的人手中的权力罢了。

18、当时的这个事情因为田文镜的一些挑拨,是当时的皇帝相信了他的一些说法吧。然后将李绂隔直交于颈部审理,最后通过审理以后,觉得他这个十分清廉,最后将他赦免,但是这也是给其他人看的,表明他是特别支持田文静的改革的决心也是他的一个用意。

19、“李大人,哎哟,李大人,您怎么到这来了?”

20、后来,刑部查抄他的家产,发现室内简陋,别无长物,甚至夫人的首饰,都是铜制品,根本不像达官显宦的家属。

三、李绂简介

1、李卫大字不识几个,自然无法融入到学问圈(清流),李绂自命清高,也必然不会瞧得上李卫这种野路子的人。其实不仅仅李卫,田文镜也非进士出身,是监生的身份,一步步做到河南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务,李绂同样瞧不上。

2、其次,他本以为李绂能说出什么高妙的方案来,结果发现就是一个读死书的人,圣人的书用来读的,拿来办事百无一用。等耳朵也掏好了,李绂也说得口干舌燥了,李卫悠悠地来一句:

3、自古以来,清流误国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说别的,就说李绂这点心胸、格局,就比田文镜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雍正批示李绂的奏折时写道:田文镜有什么不好?你们哪一个能比得上他?

4、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任广西巡抚。到任后,惩贪肃暴,勤政爱民。时境内苗民受土司挑拨引起械斗,生产遭到破坏,他深入调查研究。从教育、诱导入手,平息了广西、广东两省矿产之争,并严禁汉官、土司欺压苗民,只要发现督、府、司、道擅立名目,勒索财物,即严加惩处。南宁知府接受土司贿赂,被他革职,并通饬九府府丞。另有土龙州贪暴不悛者,也被革除职务。在此期间,还查核了康熙年间广西巡抚陈元龙等贪污捐纳银款824700余两之积案。自此,吏风一新,土苗畏威感德,竞相释怨言和,广西边地得以安定,受到雍正嘉奖。

5、无奈之下,他找到了三王爷胤祉,之所以找他,就是因为三王爷胤祉是实际上的清流派领袖,李绂的真正靠山。整条清流派利益输送链的最后一环,就是三王爷胤祉,这也是鸡血石最终进了他腰包的原因所在。

6、雍正皇帝为何最后关头赦免李绂,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李绂弹劾田文镜,是对田文镜的施政方法不满,并没有直接反对雍正的新政,罪不至死;李绂是清流派的领袖,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投鼠忌器,杀掉他会得不偿失;有诚亲王允祉和宝亲王弘历的力保,雍正皇帝不能不给他们面子。所以,最后还是赦免了李绂。

7、雍正五年,李绂被诬为庇护私党受劾,议罪21款,被革职交刑部审讯。后来,刑部查抄他的家产,发现室内简陋,别无长物,甚至夫人的首饰,都是铜制品,根本不像达官显宦的家属。雍正这才相信他的清廉,将其赦免。

8、同时也是在告诉这些人,不要学明朝的东林党,动不动就妄议朝政,弹劾大臣。因此雍正将李绂下狱,并非是真的要杀他,而是给他一个警告,也是给士绅们一个警告。经此事后,李绂也终于明白了雍正的用意,专心著书八年。

9、两人没有交集,更不可能莫逆。

10、李绂不仅学问非常高,而且,在那个贪腐横行的年代,他能够始终保持洁身自好,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清官之一。

11、根据李绂回到北京与老三的对话可以看出:

12、图里琛是康熙和雍正两朝的御前带刀侍卫,赏穿黄马褂,深得两代皇帝的赏识和信任,并且为人低调,不事张扬。

13、我们接着再说一说李紱结党营私的事。雍正爷在当了皇帝后拿出了一个改革措施叫雍正新政。这其中有一条叫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在封建社会家里有当官的,家里是读书人的话是不用当差,也不用上交税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平民将自己的土地挂靠到这些人家里,以求避税,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土地兼并的盛行)

14、历朝历代,“党争”都是取死之道。历朝历代的英明皇帝,对于“党争”都采取严惩不贷的态度,打击力度仅次于谋反。

15、电视剧里设置这样的场景,实际上也是想表达任何时刻,实干总是比空想更能解决问题。这也预示着李绂的结局,终究不能称为雍正的左膀右臂,最终还差点掉了脑袋。

16、仅此一段对话,就将皇四子胤禛和皇三子胤祉的对立形象,明确树立。这时候,李绂站了出来:

17、言归正传,此时的李绂,就像当年的六大门派中的一派,却要求助于毛头小子张无忌,实在是不甘心。

18、雍正王朝中李绂宁死都要反对田文镜的原因如下,其实他就是保护自己的权益,想要知道李绂宁死也要反对田文镜的原因就得先明白他们的历史背景,李绂是清流派的领导人,而清流派最早也是由雍正来扶持的,雍正扶持孙嘉诚也是为了制服乱党,随着年羹尧他的势力非常的大,而且也不再受雍正的控制,雍正是让他们两个对上的,而且最后都失败了,两个人也一起死了。

19、而且因为考题在考试中是事关公平的一件事情,所以他必须要保证考试中的公平,这时候就需要他去购买这样的考题了。无论考题的价格是多少,他们都会花尽自己所有的钱去买,哪怕是用尽他毕生的工资,也都是可以的。况且他有那么坚韧的意志,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虽然是自己的俸禄比较少,但是长期的生活中,让他养成了攒钱的一种行为,所以就攒下了这么多的钱。

20、高傲、自负、不可一世,一副清流派代表人物的铮铮铁骨;可在皇四子胤禛升级成为雍正皇帝以后,将李绂任命为“恩科”副主考时,我们再来看下李绂的君前奏对:

四、李绂结局

1、李绂少时孤贫,好学,自幼聪颖,读书经目成诵,有神童之称,十岁能诗,十二岁即与里中诸先生结诗社。家贫甚,曾大风雪中手拿三百钱独身寻兄于汉阳,匝月,走三千里。

2、可是,已经开考了,卖试题的还去伯伦楼干嘛呀?李绂刚直可嘉,但是遇事冷静不足,缺乏策略。这实际上也是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毛病。

3、雍正元年,召回京师,担任吏部右侍郎。雍正元年,年羹尧位高权重,专横跋扈。李绂因为不肯给年羹尧之子造营房一事给予从优,而被年派记恨,后 被排挤改充经筵日讲官。不久,奉命赴山东负责督促漕运,又为兵部右侍郎。

4、此榜或有乱臣贼子,否亦当有读书积学之士不得中式,怨气所致。

5、按照清朝官制,各省总督缺出“开列具题”,凡外官不分满人或汉人,应升人员一并开列。总督按惯例应该由都察院左都御史开列,以各部侍郎以及各省巡抚升任。

6、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处于对田文镜和李绂负责,更是对朝局负责的角度来说,张廷玉只能保持沉默,而张廷玉的两不相帮,却又是对于田李二人最大的帮助与保护。

7、这件事让雍正察觉到了一丝不寻常,李绂与谢济世所说的话,有太多地方是不谋而合了。因此,雍正认为李绂与谢济世有结党的嫌疑。

8、等到惩治李绂的目的差不多已经达到了,就要开始刹车。当时为李绂求情的人,主要是胤祉带领的清流。雍正杀李绂就是为了针对他们,所以赦免李绂的人情绝不可能给他们。

9、《雍正王朝》中,李绂因为连同陆生楠、谢济世等人公开参劾田文镜,而被雍正定为结党营私,以朋党罪判处死刑。

10、李绂出狱之后,开始专心著书,闭门谢客,一共八年。

11、因为李绂站在道德制高点,对看不惯的人和事大肆批评,不肯妥协的。

12、从小处说,李绂指责田文镜,是个人恩怨;从大处说,李绂指责田文镜,是在阻挠雍正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雍正皇帝当然要全力维护田文镜。

13、而更加令人不满的是,田文镜的行为颇有一种侍宠骄纵的感觉,完全是仗着雍正皇帝对其的宠爱而更加的肆无忌惮,这样一来,不仅让其自身遭受到了巨大的反对声音,就连雍正都因为他陷入到了非常不利的舆论局面,而这也是田文镜的最大过错。

14、李绂在担任直隶总督期间,每年可以领取的俸银有155两,养廉银大约二万两,还有公费、役食数十两。如果他因公去世,朝廷还会发放给其家属抚恤金,祭银25两,葬银500两,建碑银350两。处理公务或面见雍正时,李绂的吉服冠顶用珊瑚,朝带上用四块镂金衔玉方版,每具上镶饰一颗红宝石,官服补子为仙鹤。清流领袖带来的隐性权力权力并不完全由外界赋予,自身的影响力也是一种权力。影响力越大,调动的资源越多,权力也就相应增强。

15、清朝八大总督,直隶总督为执牛耳者,全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管辖今天的河北省以及内蒙古的一部分区域。直隶总督衙门的常驻地为保定,署内办事人员分为“书吏”和“承差”,加起来共五十人左右。

16、他之前管理广西政绩不错李绂fú(1675~1750)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荣山镇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和诗文家。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由编修累官内阁学士,历任广西巡抚、直隶总督,因参劾下狱。乾隆初起授户部侍郎。治理学宗陆王(陆九渊、王守仁),被梁启超誉为“陆王派之最后一人”。著有《穆堂类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阳明学录》、《八旗志书》。

17、这可不是“书生意气”,更不是“不畏权贵”,这叫“不要脸”!

18、在这个过程中,李绂犯了三个错,一是没有搞明白亲不间疏的道理,他与雍正仅仅是君臣关系,而田文镜是雍正的嫡系,关系上差了一层,何况还隔着一个省;二是拉帮结派,搞起了朋党,犯了雍正的大忌;三是跟“新政”唱反调,这是雍正最不能接受的。

19、弘历是雍正心中的接班人,雍正需要保全弘历的名声,而张廷玉作为雍正的肱股之臣,并且在此之后仍将承担重要作用的心腹大臣,雍正在这个时候也是断然不会因小失大,而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而让张廷玉名望有所折损,进而影响到未来张廷玉作用的发挥。

20、注意,雍正皇帝只是说了“记得当年在诚亲王府,朕见过你”;而且面对李绂的请罪,雍正皇帝也只是给予了“书生本色,不畏权贵,也谈不上什么罪不罪的”。为国择才,便放弃前嫌,更何况雍正皇帝压根就不认为这是“前嫌”,更谈不上什么罪过,这才叫大胸怀,才叫始终如一。

五、李绂被雍正杀了吗

1、京城内的王公贵族(皇室成员)或者其他的郡王亲王等可乘八人抬得大轿,京官三品以上只能乘坐四人抬得中轿,出城后才可乘八人抬得中轿。

2、李绂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一名官员,生于1675年,江西临川人。

3、因为刘墨林是雍正皇帝挑中的“探花”,必然会成为雍正皇帝身边的近臣,或者为后继之君培养的辅佐之臣。再加上刘墨林在参加考试过程中的“另类表现”,让李绂意识到这个学子压根就不会受自己的拉拢,更不会甘心于自己的控制。

4、李绂是一个读书人,他成为了这些士绅们的领袖人物,于是就发生了雍正四年的李绂与田文镜的互参案。先是李绂责备田文镜肆意蹂躏读书人的尊严,接着田文镜又告诉雍正,说李绂与被弹劾的黄振国是同榜进士,李绂为黄振国挟私报复等等。

5、副主考:这一职位是在朝廷举行科举考试时皇帝所任命的官职。因为科举考试对于朝廷的重要性是很大的,所以,为了表示对考试的重视程度,朝廷给这一职位封的品级一般不会低,大致介于二品之间吧。主要负责安排各省考生的有序进场考试,防止徇私舞弊的事情发生。还有在考试完毕后,负责筛选合格考生等事宜。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