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西林壁古诗
1、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2、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3、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4、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5、我们再来欣赏三首学生写的间接讲道理的诗,他们要讲的道理是——“坏事有时可以变成好事”。
6、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7、才有了美丽的花草树木。
8、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9、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10、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11、苏轼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苏轼,是多才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答案是什么?(只缘身在此山中),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小组讨论。
12、才有了散落各处的美好。
13、《云》来鹄《夏日绝句》李清照
14、“漫画”老师,丫丫老师教你写出“漫画感”
15、(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16、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17、《春晓》孟浩然《过故人庄》孟浩然
18、《从军行》王昌龄《竹石》郑燮
19、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20、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独坐敬亭山》
二、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
1、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形象的描绘之中。
2、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3、《题西林壁》的全文释义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4、《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写景,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6、“知诗人”是要了解作者的,或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7、希望树2021级全年制幼小衔接招生
8、“解诗题”即了解诗歌标题的意思,很多古诗从标题中就能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9、(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10、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小结
11、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12、原文: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3、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14、诗的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人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各不相同。诗的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形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15、《题西林壁》前两句写,后两句写,这首诗借写庐山的自然景象,还告诉我们。
16、《江雪》柳宗元《元日》王安石
17、师:说道苏轼,哪位同学先来给大家介绍下诗人。哦,你说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你的文学储备可真丰富,好,请坐!
18、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赏析《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19、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20、吴桦姐姐特地为小朋友们整理了小学阶段75首必背诗文,大家一起来预习朗读背诵吧。
三、题西林壁古诗配画
1、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2、立即进入丫丫语文全部资源内容
3、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原文:《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题西林壁(宋)苏轼héngkànchénglǐngcèchéngfēng横看成岭侧成峰,yuǎnjìngāodīgèbùtóng远近高低各不同。bùshílúshānzhēnmiànmù不识庐山真面目,zhǐyuánshēnzàicǐshānzhōng只缘身在此山中。
5、即可收听往期。图示如下:
6、《小池》杨万里《山村咏怀》邵雍
7、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9、《鹿柴》王维《竹里馆》王维
10、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11、儿童背诵、学习古诗,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使孩子终生受益,好处数不胜数。
12、月亮,把影子丢三落
13、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14、今天古诗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
15、你喜欢苏轼哪些诗词?留言说一说。
16、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17、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18、师:还有哪位同学,想补充下,哦,你说,他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你们呀,可真是黄金搭档。
19、三(3)杨乐(指导教师:廖馨瑶)
20、——因为身处庐山之中看不到全部,只能见到局部。就像那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四、题西林壁古诗朗诵视频
1、“悟诗情”指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思念、理想、社会现实、风景等)。
2、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3、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4、目前小学生已经开始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该版本语文课本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
5、——横、侧、远、近、高、低。
6、他走到一处向远看去,庐山像一条绿色的大蛇,绵延逶迤,郁郁葱葱;等他走上一会儿,眼前的景色却变了,刚才连绵的山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高耸入云的奇峰,像锋利的剑一样直插云霄。苏轼不禁感悟,从不同地点、不同方向看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庐山面貌都是不同。
7、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8、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9、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10、上帝,把灵魂丢三落
11、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早发白帝城》
1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13、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以理语入诗,写得既有情趣,又有理趣。元丰九年(1084)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改任汝州刺史,他特地过江登临庐山,游山十余日,并在西林寺写下这首题壁诗。诗人从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出发,勾画出庐山的千姿百态,秀美迷人。但是,这不是一首纯粹讴歌壮丽山河的写景诗,作者在措写景物中,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14、《题西林壁》的诗意是: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15、从远处看,庐山像(),
16、这就是今天要背诵的古诗
17、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
18、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19、峰:山顶端,形状尖而高。
20、从近处看,庐山像(),
五、题西林壁古诗的感悟
1、四年级上册第8课《蝴蝶的家》
2、——要认识大自然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