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六国论是史论还是政论102句精选文案

一、苏洵六国论

1、三苏的《六国论》都是针对北宋王朝当时对内因循守旧,对外屈膝求和这一形势而作的,均是有感而发,皆未能全面论述六国破灭的历史原因,但都具有现实针对性,以史论为依据,这是三苏写作《六国论》的共同特点。苏辙在《历代引论》中说:“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以期“有补于国”。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3、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4、(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5、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北宋时期,自太祖杯酒释兵权后,重文轻武,塞北西南皆有强敌环伺,朝廷却却不修武备,一片繁盛之下,实则是忧患重重。

8、以: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9、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10、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得: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此言得之:适宜;诚不得已:能够;势: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其势弱于秦:势力;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秦以攻取之外:凭借;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洎牧以谗诛:因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凭借。

11、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2、终(终于,副词)继五国迁灭

13、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14、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15、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16、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

17、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18、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19、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20、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苏洵六国论是史论还是政论

1、礼:礼待。名作动。

2、苏洵的所谓``“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以及“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等等只是一些用来解释六国破灭的实质性的``客观的因素```究其六国灭亡的主观因素``小可认为是气数问题```是所谓的历史规律使然!经历了那么多年战乱和风烟``是到了该结束这一切的时候了。六国的破灭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小子却认为气数才是最主要的因素``折腾了那么些年``六国早就气数已尽,即使不是秦国``他们也会走想灭亡的深渊。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4、《六国论》一开始,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就斩钉截铁地给六国之所以灭亡定下结论。

5、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6、向使:以前假如。

7、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

8、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9、在重新讨论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回顾一下它所描写的历史背景:

10、智力:智谋和力量。

11、写文章就应该扣紧中心问题去发挥。重点摆对了,又要把它同别的部分联结起来,看出它们的相互关系。所以作者集中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以后,进而又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当然,态度、分寸是不同的。

12、这里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是侧重照应开头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战不善”,是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了“弊在赂秦”的论点。

13、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

14、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15、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16、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17、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和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名,世称“三苏”。嘉祐年间,他和苏拭、苏辙同入京都,他所作《几策》、《权书》、《衡论》等22篇文章受到欧阳修的推誉,由此文名大著,学者争相仿学。苏询的著作以史论和政论为主,如《六国论》、《审敌》、《广土》、《田制》等文,或借古喻今,批评北宋王朝对契丹、西夏屈节供奉的不当,主张抵抗契丹的攻掠;或反对大地主大贵族的土地兼并和政治特权。语言平实明畅,笔力雄健。有《嘉祐集》。

18、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19、当与(介词,和)秦相较,或未易量。

20、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三、苏洵六国论背景

1、燕赵之君,始(起初,副词)有远略

2、古文名篇|韩愈《进学解》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感受一千年前韩愈对国子监学子的谆谆教诲!

3、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4、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5、《六国论》(苏洵)践离朗诵▶

6、果不其然,苏洵去世后六十多年,便发生了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俘,王室宗亲在塞外受尽凌辱,北方大片土地尽丧,百姓流离失所。而就在此之前,朝廷对金国卑躬屈膝,多次割地赔款求和。

7、开门见山,先说明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而且还补充说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

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命运。

9、连却之: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

10、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11、苏洵《六国论》是写给宋朝仁宗皇帝的。《六国论》选自《嘉祐集》卷是嘉祐三年(1058)苏洵献给宋仁宗的《权书》十篇中的一篇。

1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3、并力西向(朝着,动词)

14、一词多义 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 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势力) 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 ②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 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才 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来 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用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用 ⑦洎牧以谗诛 因为 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用 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凭借

15、其视四境,而秦兵(军队,名词)又至矣.

16、(全文约2700字,阅读约需5分钟)

17、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8、作者:苏洵朗诵:夏青方明

19、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革,改变,除去。殆,几乎,将要。

20、非兵(兵器,名词).不利

四、苏洵六国论

1、可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2、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3、苏辙的《六国论》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4、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获得).城

5、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

6、12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辈,指列国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与父辈.

7、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8、古文名篇|韩愈《论佛骨表》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看一千年前韩愈如何规劝君主破除迷信!

9、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10、苏洵(公元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年五十八岁。

11、其实一开始,秦国并非一枝独秀,它地处西方,远离中原,早期一度被认为是蛮夷之国。但它在与中原各国交手失败后,转而向西扩张,从西戎那里获得大量的土地,加上秦穆公励精图治,吸收各国人才,在其他国家你争我斗的时候,坐收渔利,逐渐强盛起来。

12、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

13、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14、故事:旧事,先例。

15、苏洵在《六国论》中,根据秦并吞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历史事实,从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有理有据地论述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分别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和“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方面进行论证。如果从苏洵针对北宋存在的现实问题,从批判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主张团结抗敌的观点,是无可非议的。但从历史事实来看,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象苏洵所论述的那样简单。

16、易量:容易判断。

17、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19、古文名篇|欧阳修《伶官传序》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体会一千年前欧阳修如何看待朝代兴亡!

20、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

五、苏洵六国论论证方法

1、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2、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大,最。

3、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扩展资料《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5、最后,作者又总结了他的观点,六国对抗强秦不是没有机会,“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真的有可能逆转形势。

6、(本文仅作学习探讨只用,无任何隐喻影射含义,请勿自行代入脑补,谢谢。)

7、有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执着前行!

8、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9、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10、向(如果,连词)使三国各爱其地

11、天下,十面埋伏:韩信

12、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动。咽:吞咽。

13、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14、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15、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数。皆指命运。

16、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17、写于公元1043年,当时苏洵34岁,《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18、所以作者接着申述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然而事实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国都向秦国奉献土地,而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也破灭了的原因是何,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故意这样设问。

19、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

20、《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苏洵六国论

1、三种情况中的第一种属于“赂秦”一类,第二种和第三种属于不“赂秦”一类。苏洵首先把力量集中在“赂秦”问题上,为六国的破灭立论。因为这才是六国破灭的根本要害,不仅“赂秦”的韩、魏、楚三国因此丧亡,不仅幻想保持互不侵犯局面的齐国因此不能保全,而且,即使能够跟秦国较量一下的燕国、赵国也因此失败。

2、斯用兵(战争,名词)之效也.

相关文章

  • 杜康是什么朝代的人?5

    一、杜康是哪个朝代的人 1、第一类酒到杯干,来者不拒的女人,属于豪放女性,个性泼辣,是极好的红颜知己! 2、据《说文解字·巾部》释:"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

    2023-10-17
    59
  • 无名氏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一、无名氏 1、尤其宋词本是为了搭配曲子演唱的歌词,曲子响起,文人即填词。就算有很多如传唱,往后也都更注意唱曲之人,而非作词人,许多词作的作者便不知是谁了。 2、经过三…

    2023-10-17
    59
  • 王安石在相位可以看出王

    一、王安石在相位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绿:吹绿。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

    2023-10-17
    59
  • 咏柳的诗意思是什么90句

    一、咏柳的诗意 1、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2、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

    2023-10-17
    59
  • 劳山民是真人吗128句精选

    一、劳山民百科 1、(郜氏头条)郜氏家族简介 2、当年传教士来到中国,很多与兴医办学相结合。梅滕更致力于建设浙医二院的前身——广济医院,使之成为当时全中国最大的西医医院之…

    2023-10-17
    59
  • 杨氏之子是个什么的孩子

    一、杨氏之子 1、(1)为——①wéi作为;当作②wèi给;替(明确“为设果”的“为” 2、多种形式读好第一句话。 3、话题引入:了不起的小孩们! 4、(1)找出最能体现杨氏之子“聪惠”的…

    2023-10-17
    59
  • 陆游和唐婉是近亲吗13

    一、陆游和唐婉 1、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眼中仅有彼此,忘记了男子当立业,女子总持家的约定俗成。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其陆游和唐婉究竟是不是表兄妹关系?…

    2023-10-17
    59
  • 桃源图是谁画的137句精选

    一、桃源图 1、她不是感动得哭,而是被杨凡肆意乱改给气哭的。 2、他热衷于音乐、舞蹈。正是因对艺术的痴迷,他在电影中添了众多唯美元素。 3、因为他把《流金岁月》拍成电影了…

    2023-10-17
    59
  • 望天门山的意思是什么越

    一、望天门山的意思 1、(作者)李白(朝代)唐 2、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3、太好…

    2023-10-17
    59
  •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朝如青

    一、李白的白发三千丈 1、“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2、在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中,开篇的马屁结束之后,李白开始自荐,谈及出身与外貌,他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2023-10-17
    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