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说中各个其的意思
1、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2、(6)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3、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4、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此话出自道德经第五章,其真正的意思为:天地看万物和那只丢掉的刍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万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对万物差那只是人的主义观以及自私心理作祟而已(刍狗是古代用来祭神的物品,祭神完后即扔掉)…就好比小说中小凡的人生,并不是上天着手安排他的一切,造就成他坎坷的一生的主要原因都是人为所造成,普智,田不易,田灵儿,道玄,碧瑶等等…。
6、我第一次来到港中大(深圳)的校园是接受了offer以后。当时学校投入使用的面积只有启动区这一小片,我进了校门才发现整个学校只有五栋楼!顿时有点傻眼。那时候学校周边的设施和景观和现在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我还记得自己曾在六七月份的时候花了五十分钟步行去上班,当钻出地下通道的那一刻,晴朗的阳光和震耳欲聋的蝉鸣向我浇头扑来,让人感觉心下一片干爽。我也算在南方生活多年了,但从来没觉得南中国有这么热过。
7、三中历来都有热爱诗歌,创作诗歌和感悟诗歌的优良习惯,从2007年起,三中就曾邀请过著名诗人李琦等来三中报告厅做过诗歌讲座,赵大伟、闫伟峰、纪聪涛、张月、鞠战林、赵英屏等老师参加哈尔滨市教育系统乃至全省教育系统的诗歌比赛,一直都是独占鳌头;多年以来,团委或学年搭建独特的平台,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种大型诗歌朗诵会;张铁忠、闫伟峰等教师组织编排的诗歌节目取得不俗的成绩,影响深入人心;三中也是东北地区最早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诗歌朗诵栏目录制的高级中学之一………在校园诗韵飘香的美好氛围中,三中涌现出一批有热情、有实力、肯动脑的诗歌小作者,也正是他们,为三中“晓棠诗社”的蓬勃发展,绚丽绽放,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鲜的力量。
8、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9、《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此文是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借此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有着鲜明的针砭时弊的作用。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文章体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10、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12、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13、HSS师说|李兰教授——乐观积极,饱含热情
14、以往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本于《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在强调学习的必要性。但如上文所言,惑者已受蒙蔽,不会主动地求知发问。
15、修改后: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所以,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16、指示代词。那,那些。
17、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
18、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9、对港中大(深圳)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0、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师说中所有其字的意思
1、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是白受了教育。
2、来深圳任教的确是一个因势利导的决定。博士毕业后,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系任兼职讲师,偶然从朋友那里得知港中大刚在深圳建了一个新校区,正在招人,于是便投了简历。后来在顺利通过了学校的面试、真正严肃考虑自己的去留时,我说服自己比起在香港寻找、等待一份教职,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做“拓荒牛”应该会更有趣,毕竟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嘛。而且深圳政府重视境外一流高校的毕业生,使我最终下了决心“任性”一把。
3、很多认识上的问题不能偏执。人们很多思想上的迷惑就是因为偏执,片面化、绝对化,所以我们要解“偏蔽”之祸。很多宗教哲理都是应势而生的,要去纠正偏差。程朱理学的出现,打着实学的旗号,因为隋唐起来的佛教一直讲空,理学便用《大学》里“知止”的概念反对佛教信众对于“止”的片面的执着(《华严经》的止观)。但是理学发展着,也讨论虚空的问题了。空谈性命,也变成虚学了,后陆九渊反对朱熹,开始提倡实学。阳明学发展着,到明末清初,又空了,故又出现一批人批判阳明学,重新恢复程朱。所以虚虚实实都是相对的,都是应需而生的。
4、排版|庞天行(2019级人文社科学院学勤书院)
5、韩文公为《师说》,解世人不从师之惑,而自任为世人解惑之师。则吾为此文,解世人于“解惑”一语之惑,亦欲解世人不师解惑之师之惑也。
6、韩愈亦以解惑之师自任。《论佛骨表》之作,为君解惑,帝王师也。《师说》之作,为世俗解惑,天下师也。“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是直言世人不从师之惑;“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是曲言士大夫为时俗所惑而不从师。柳宗元说“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茅坤说“昌黎当时抗师道以号召后辈,故为此以倡赤帜云”(《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三),仅把《师说》看成导人师己之作,实在是小看了韩愈。韩愈作《师说》,笔锋直指士大夫之族,欲解耻师之惑而复古师道。既有道矣,而能抗颜为师以济天下之溺,故苏轼赞之曰:“匹夫而为百世师”(《潮州韩文公庙碑》)。
7、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8、笔者认为,既然对学生素养的培养是一件利国利民、百年树人的大事,那么从教育的高度,教育哲学思考的角度,为什么不能做一件谈不上功利或者短时间谈不上功利但是对学生长远发展有益的事呢?很好地组织诗社的活动,读诗歌、谈诗歌、写诗歌,传承诗歌传统,提升人文素养,这不是一件很有意义和能量的事情吗?
9、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10、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11、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12、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13、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14、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15、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16、表示请求或命令:子~勉之!《师说》里面的“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句中的其,代词,意思是自己。全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对他们自己本身,却认为拜师是羞耻的事情。固定句式: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其”在文言文中的所有意思是人称代词,他的;他们的。
17、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8、6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19、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
20、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三、师说中的其字意思及用法
1、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2、《答陈生师锡书》:果若是,子之汲汲于科名,以不得进为亲之羞者,惑也!
3、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4、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5、⑦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7、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8、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9、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10、值得讨论的是《杇者王承福传》中一处“惑”的使用:
11、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促~早日实现。
12、名词,处所,地方。
13、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4、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1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16、动词,像,好像。
17、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18、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19、《释言》:市有虎,听者庸也;曾参杀人,以爱惑听也;巷伯之伤,乱世是逢也。今三贤方与天子谋所以施政于天下而阶太平之治,听聪而视明,公正而敦大。夫聪明则听视不惑,公正则不迩谗邪,敦大则有以容而思。彼谗人者,孰敢进而为谗哉?
20、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四、师说中的其的意思
1、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只要把孩子当成动物一样训练就好了。
2、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3、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4、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5、同“其他”(用于事物)。
6、以及为有志于从事科研的学生提出建议。
7、3)指示代词。那个;那样。
8、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9、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10、《论佛骨表》: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境,不令惑众也。……乞以此骨付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11、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12、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13、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14、社员们有的偏爱古韵,有的专攻新风,人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专长,并能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取长补短,形成了浓郁的吟咏诗歌、潜心创作的风气。有的小作者的作品在《新晚报》、《中学生博览》等报刊上和网络媒体上刊载,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激发了学习语文的热情。
15、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16、《守戒》: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强之间,而不知为之备。噫,亦惑矣!
17、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18、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9、乃立木于墓东,志曰:“王处士葬于此”。削去谬记,以解观听者所惑。(《李文公集》卷四)
20、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五、师说里所有其的意思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2、不错过和遇道的每一次相遇
3、连词。比较两方面的利害得失,选取一方面,舍弃另一方面。
4、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5、1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6、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7、(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8、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9、我们认为与此处直接关联的是《论语·季氏》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下文“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即指此。“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说普通人并非上智,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错误的认识,类似俗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0、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1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12、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13、(何乃)译为"怎能"
14、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15、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
16、2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17、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18、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19、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20、较早的“解惑”见于《庄子·徐无鬼》:“以不惑解惑,复於不惑,是尚大不惑。”要获知这里“解惑”的内涵,可参考《庄子·天地》的以下段落:
六、师说中各个其的意思
1、(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千佛的三佛,后四佛为现在贤劫千佛的四佛。
4、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以往把韩愈《师说》中的“解惑”理解为“解释疑难问题”或“解答疑问”。这一理解不符合“解惑”一语在唐以前的使用历史,也不符合韩愈文集中对“惑”的使用。本文认为“解惑”表示纠正错误认识,并寄托了先秦以至韩愈对于师道的理解。
6、我们认为“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是这段议论的总起,其后宜加句号。两“盖”字引出的句子对应的是“愈始闻而惑之”,“然”字转出“又从而思之”的所得。“盖”字表示推测,“所谓”表示否定,即认为王承福的观点不同于《孟子·尽心上》推崇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站在“思之”后的立场上陈述“始闻”时的错误判断。
7、鉴于“多重任务并行”可能会是将来很长时间的主旋律,我觉得保持节奏、保持乐观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尝试在各种角色中找到意义和乐趣。现阶段或许没有办法花费大块的时间写论文,但是化整为零总是可能的——每天坚持看书看论文,搜集资料,磨练提问的自觉,就能带来更长远的动力。如果没时间准备新课,那就更要丰富自己的旧有成果,在既定的内容下讲出些新意思。卸下“社会人”的包袱后,得投入地去爱护和享受自己的家庭生活:观察小朋友、和家人聊天、发挥创造力做做菜都是我喜欢的内容。不要小看这些“日课”所带来的小小成就感,它们能让你更加自信,也更加笃定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还有一个小诀窍,记得把家务适当外包!你会轻松很多的,还能挤时间抽空做个运动!
8、其中(qízhōng)
9、HSS师说|何金波教授——走好选择的路
10、李氏子蟠,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1、如果我们能从这四个方面理解礼教,就不会将它看成吃人的礼教。
12、西方文化的宗教则将神圣性与世俗化对立。东西方两种文化有相似处,但整个构架不同,不能用西方文化的样式要求中国文化。
13、校对、润色:孙雨晴,李佳轩
14、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15、今天的大学争相标榜所谓世界一流大学,还拟订了种种硬指标。其实,事情本来很简单:最硬的指标是教师,一个大学拥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智慧的一流学者,它就是一流大学。否则,校舍再大、楼房再气派、设备再先进,全都白搭。
16、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7、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18、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19、可以说,《师说》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继承了《左传·宣公二年》的“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不过,思想方面的错误更难自我发觉,所以必须从师以解惑。
20、不读诗,无以言——题记
1、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2、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
3、《师说》“解惑”所传师心
4、除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与文化”之外,我还开设了GEC3402视觉中国这门课。它与我的研究兴趣和专长更为相关,以视觉艺术和视觉实践(如摄影、电影、画报、广告、歌舞剧等)为材料,呈现和讨论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史的重大变迁,带领学生重审中国现代化历程中重大的政治转折与文化建设。在将视觉文化视为凝聚、编织中国人的现代经验的案例和材料之余,我也重视视觉艺术和成果在反映历史变迁、服务政治之外的复杂可能性,因此希望在课程中将进一步探讨社会、政治与艺术之间的互动与妥协。目前我校通识教育框架中与“艺术”直接挂钩的课程似乎比较少,我希望“视觉中国”这门课能培养学生解读艺术与文化议题的能力,开阔审美视野,也希望学生习得历史地、批判性地认识中国的目光。
5、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6、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7、一般把这里的“愈始闻而惑之”解释为“我开始听到时感到疑惑”,现在看来是有问题的。之前王承福的一番对自己职业态度和独善观念的论说,表达非常清晰,韩愈不应该疑惑不解。
8、亦名轻安觉支。断除身心粗重,而身心轻利安适也。又除即断除,谓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去虚伪之法,增长真正善根,故名除觉分。
9、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
10、我的妈呀,是状语后置句了啦不倒装的话,应该是其闻道也固乎吾先这里的乎很特殊,作“于”用,就是比的意思
11、孟德斯鸠曾说过,历史上总有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一般是征服者改变被征服者,中国则恰恰相反。中国华夏文明的力量总让入侵者改变自己、融合到其中。礼仪之大谓之夏,服章之美谓之华。礼教中当然有僵化的、需要抛弃的东西,但不能因此将整个的礼教一笔抹杀。现在要正面肯定传统文化,就要从礼教入手。敬天法祖、敦礼尽伦。
12、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讥之,是吾师也。
13、您是如何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并规划学业的?
14、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的熏陶。大师在两个地方,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
15、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16、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17、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18、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19、指示代词。虚指:忘~所以。
20、陆平(南京市金陵中学)
1、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脏:肺、肝、肾、心、脾?五色:白、青、黑、红、黄?五音:商、角、羽、徵、宫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如木性条达曲直,有生发之特点,而肝性柔和舒畅且主疏泄,又主升发之气,故肝属木;火为阳热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温煦作用,故心属火;土为万物之母,有生化、长养万物之特性,而脾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属土;金有清肃,收敛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肃降,故肺属金;水有湿润下行之特性,而肾能藏精,主人体水液代谢之调节并能使废水下行排出体外,故肾主水。
2、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3、《上宰相书》:其所读皆圣人之书,杨墨释老之学无所入于其心。其所著皆约六经之旨而成文,抑邪与正,辩时俗之所惑。
4、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5、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6、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7、副词。更加;特别。表示在同类事物中突出强调某一种。
8、②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