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代诗人王维的诗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1《辋川闲居》 唐·王维
3、杂诗(君自故乡来)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诗歌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
4、《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5、1《游化感寺》 唐·王维
6、《登河北城楼作》 唐·王维
7、3《重酬苑郎中(时为库部员外)》 唐·王维
8、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9、《扶南曲歌词五首》 唐·王维
10、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鹿柴》唐诗三百首 唐·王维
13、这首《山居秋暝》,是王维最受人喜爱的名篇之因为诗中写出了一种令人向往的人生境界,那就是空山一样空澄明净的人生境界。
14、1《和尹谏议史馆山池》 唐·王维
15、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16、1《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 唐·王维
17、《渭城曲》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18、2《赠刘蓝田》 唐·王维
19、3《游悟真寺(一作王缙诗)》 唐·王维
20、1《春日上方即事》 唐·王维
二、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朝仍越溪女写的是
1、《漆园》 唐·王维
2、2《游李山人所居因题屋壁》 唐·王维
3、《竹里馆》山水诗 唐·王维
4、紧接着的“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更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诗人远远望去,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这里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若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
5、2《双黄鹄歌送别(时为节度判官,在凉州作)》 唐·王维
6、1《瓜园诗》 唐·王维
7、《夷门歌》 唐·王维
8、3《送李睢阳(一本以前九句自为一首)》 唐·王维
9、2《济上四贤咏·成文学》 唐·王维
10、20《木兰柴》 唐·王维
11、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12、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1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4、《积雨辋川庄作》田园诗 唐·王维
15、2《冬夜书怀》 唐·王维
16、10终南别业 (唐) 王维
17、《偶然作六首》 唐·王维
18、《老将行》 唐·王维
19、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0、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三、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有哪些
1、终南别业/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
2、1《韦给事山居》 唐·王维
3、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更是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秋雨之后,小山村的傍晚,明月透过松枝,石上清泉淙淙……这样的诗句读来,犹如清新空气扑面、令人心旷神怡。
4、30《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 唐·王维
5、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6、C(解析)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诗人写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借此来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是对友人奋发有为、大展宏图的期待和勉励。故选C。
7、1《春园即事》 唐·王维
8、1《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 唐·王维
9、D.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10、1《上张令公》 唐·王维
11、B.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
12、《新晴野望》田园诗 唐·王维
13、《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4、这首被后人评为唐绝句之冠的送别诗,用"朝雨"、"轻尘"、"客舍"、"柳色"一系列的铺垫,哄托出劝酒送别的浓厚气氛,使得最后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是那么强烈地感染读者。
1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6、总之,王维的诗歌在盛唐诗坛占一席之地,对后世诗歌的影响难以磨灭。
17、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
18、2《哭殷遥》 唐·王维
19、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20、10《登楼歌》 唐·王维
四、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中的素指的是
1、3《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 唐·王维
2、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10《戏赠张五弟諲三首(时在常乐东园,走笔成)》 唐·王维
4、1《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唐·王维
5、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6、《山居秋暝》王维 〔唐代〕
7、《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8、2《送缙云苗太守》 唐·王维
9、10《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 唐·王维
10、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11、1《归辋川作》 唐·王维
12、政治诗 主要指他早年写的一些抨击权贵、不满现实的感遇诗,如《寓言》(二首)、《偶然作》(六首)等。由于曲折砍坷的经历,他既缺乏李白的叛逆反抗精神,也缺乏杜甫的爱国忧民品德,相比之下,后两类诗作影响更大更广。
13、《山居秋暝》山水诗 唐·王维
14、门前洛阳客,下马拂征衣。不枉故人驾,平生多掩扉。
15、1《田家》 唐·王维
16、郊外谁相送,夫君道术亲。书生邹鲁客,才子洛阳人。
17、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18、《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19、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20、2《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军司马》 唐·王维
五、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
1、40《送殷四葬(一作哭殷遥)》 唐·王维
2、这首诗写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阶段,写出了大明宫早朝的气氛和皇帝的威仪,同时,还暗示了贾至的受重用和得意。这首和诗不和其韵,只和其意,雍容伟丽,造语堂皇,格调十分谐和。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说:“盛唐人和诗不和韵”,于此可窥一斑。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4、2《欹湖》 唐·王维
5、9送别 (唐) 王维
6、3《送李员外贤郎》 唐·王维
7、《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唐·王维
8、1《同比部杨员外十五夜游有怀静者季》 唐·王维
9、1《山中示弟》 唐·王维
10、(注)①本诗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④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1、2《送孙二》 唐·王维
12、1《横吹曲辞·陇头吟》 唐·王维
13、2《座上走笔赠薛璩慕容损》 唐·王维
14、1《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 唐·王维
15、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16、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7、3《赠裴旻将军》 唐·王维
18、2《送岐州源长史归(同在崔常侍幕中,时常侍已》 唐·王维
19、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20、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六、唐代诗人王维的诗
1、3《济上四贤咏·郑霍二山人(一作寄崔郑二山人》 唐·王维
2、荆谿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3、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4、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5、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6、2《送友人归山歌二首》 唐·王维
7、中间四句正面写早朝。诗人以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表现场面的宏伟庄严和帝王的尊贵。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深邃伟丽;万国的使节拜倒丹墀,朝见天子,威武庄严。以九天阊阖喻天子住处,大笔勾勒了“早朝”图的背景,气势非凡。“宫殿”即题中的大明宫,唐代亦称蓬莱宫,因宫后蓬莱池得名,是皇帝接受朝见的地方。“万国衣冠拜冕旒”,标志大唐鼎盛的气象。“冕旒”本是皇帝戴的帽子,此代指皇帝。在“万国衣冠”之后着一“拜”字,利用数量上众与寡、位置上卑与尊的对比,突出了大唐帝国的威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历史背景。
8、《送元二使安西》友情诗 唐·王维
9、1《千塔主人》 唐·王维
10、《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