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常引
1、无情春雨夜缠绵,朝见众花残。
2、柳暗转花明。竹影里、莺声笑声。
3、春尽夏续时雨接,天阴又月缺。
4、苦乐又坚贞,人道是、吟嘲吉辰。
5、残红遍地,随风荡漾,感叹诉愁肠。
6、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7、涨池滿青萍。荷轻颤,猜是细鳞。
8、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里写道:“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
9、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
10、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11、E.词的下片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12、曲径翠藤缠。林深处、黄莺梦安。
13、咽喉炎主要是由于全身各种慢性疾病,如贫血、便秘、下呼吸道慢性炎症、心血管疾病等.自觉咽部不适,干、痒、胀,分泌物多而灼痛,易干恶,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吞之不下,食用刺激性食物后、疲劳或天气变化时加重
14、康熙二十一年(1682)九月至十二月,纳兰奉命和副都统郎谈等人远赴东北黑龙江流域觇梭龙,归后请人画《楞伽出塞图》,这首词即题此画之作,和《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的写作时间当属同一时期。太常引:词牌名。又名《太清引》、《腊前梅》等。双调,四十九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三平韵。
15、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16、悲啸不成歌。况又是、形疲鬓皤。
1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18、《太和正音谱》注“仙吕宫”。一名《太清引》。初有四十八字、四十九字、五十字及平韵、仄韵多种格式。后宋元人大多填四十九字体,《钦定词谱》仅录两体,以辛弃疾词为正体。
19、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20、满园花树绽芳浓,何忍怠房中。
二、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表现手法
1、辛弃疾 〔宋代〕
2、风光渐隐众花藏,梦境忆春芳。
3、纹枰对垒,车攻炮打,吸引客围观。
4、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里写道:“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
5、芙蓉娇艳,玫瑰香袅,闻者尽心清。
6、太常引是这首词的词牌。“乘风好去,长空万里”出自辛弃疾的《太常引》,太常引是词牌名,又名“太清引”“腊前梅”等。双调四十九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以辛弃疾《太常引·仙机似欲织纤罗》为正体。
7、东风满树弄花愁。乱絮堕溪沟。
8、人间恨何多,辜负了,红颜眼波。
9、尽兴吐言心,被白发、徒呼奈今。
10、搞鬼的工作人员真是秀逗了,要人家等2个星期,一进去,什么新鲜感都没有??2个星期的等待就是换来这样的结果?一点安慰都没有~~没意思。
11、太常引⑴·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⑵
12、乾道六年(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13、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14、老调再重弹,雀鸣啭、祥和万端。
15、柔柳舞溪前。曲桥过、清波小船。
16、情知此事会成空,心有不甘中。
17、夜雨敲窗轻呢喃。星月天庭修。
18、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
19、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二首》“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20、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译文
三、太常引是这首词的
1、寡才多病,无成不死,幽性养天和。
2、花落又谁怜。更无奈、晨风峭寒。
3、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4、据《填词名解》载:“《太常引》,汉周泽为太常,坚持斋戒,其妻窥内问之,泽大怒,以为干扰其斋戒,收送监狱。故有‘居世不谐,为太常妻’之谚。后人取其事以名词。或曰:太常,导引之曲也。”
5、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
6、春留似梦听鸣蝉。野径自蹒跚。
7、风和雨霁麦花扬,琼野耀朝阳。
8、场圃砌雕栏,妪翁聚、逍遥度闲。
9、《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写于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南归已整整十二年。十二年中,为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始终未被采纳,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10、玄鸟舞翩跹,柳枝翠、鹂莺竞欢。
1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12、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3、蕊残瓣落百花伤,杨柳絮纷扬,
14、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15、追梦少朦胧,图自在,三更打钟。
16、莲步入花丛。绛云覆、氤氲气融。
17、不变是流年。参悟透、心中泰然。
18、思翩意漾,轻吟浅唱,书曲恋时光。
19、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20、笑对面从容。争无用,缘尽无踪。
四、太常引拼音版
1、小池春满杏花红,燕子意重重。
2、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3、四海鱼龙,五洲搅动,世路皆相同。
4、天人共醉,销魂深处,似有踏歌行。
5、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6、却面对沉疴。每日里、唯陷旋涡。
7、薰风渐起黛色深,高柳试蝉声。
8、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白话译文
9、⑺“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斫:砍。桂:桂树。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10、原来的乐府诗题(如“乌夜啼”,“长相思”等)。
11、太常引[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斯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说明:又名《太清引》,四十九字,双调,上下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宋·高观国玉肌轻衬碧霞衣。似争驾、翠鸾飞。羞问武陵溪,笑女伴、东风醉时。不飘红雨,不贪青子,冷澹却相宜。春晚涌金池,问一片、将愁寄谁。
12、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13、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
14、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终了是烟云。
15、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词牌通常也决定词的平仄。
16、和风细雨润萋芊,大地换新颜。
17、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18、枝上挂东风。断肠处、缘何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