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戴礼记
1、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2、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3、《小戴礼记》,即是今文《礼记》。《小戴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到汉朝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4、释义:不祈求多积财富,以知识多为富有。
5、唯贤者能备,能备然后能祭。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不求其为。此孝子之心也。
6、所以孝子的事奉父母不外乎三件事:头一件是生前好好供养,第二件是身后依礼服丧,第三件是服丧期满要按时祭祀。在供养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做儿子的是否孝顺,在服丧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是否哀伤,在祭祀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是否虔敬和按时。这三件事都做得很好,才配称作孝子的行为。
7、西汉礼学家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侄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至隋、唐时期已散逸大半,现仅留传39篇,而“小戴礼记”则成为今日通行的《礼记》。戴圣,字次君,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世称小戴,曾选集战国至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即《礼记》。
8、对上则顺着鬼神,对外则顺着君长,对内则顺着双亲,这样做了才叫做备。只有贤者才能做到备,能做到备然后才能做到必然得到鬼神赐福的祭。所以贤者的祭祀,不过是竭尽自己的诚信与忠敬,奉献祭品,行其”典礼,和之以音乐,稽之以季节,洁净地荐献而已,并不存心要神保佑赐福。这才是孝子举行祭祀时的心情。
9、当今的宣传手段非常多元,我们应该意识到借助更多、更先进宣传阵地的必要性。“感动中国”“最美人物”以及评选“好人”等方式已经得到公众认可,其中体现出来的孝亲之礼、互助之礼等思想被很好地发扬光大。当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媒体融合的趋势,找到更多元的平台,把“礼”的观念渗透到更多侧面,让公众日常明礼、点滴知礼、时时处处遵礼,增强“礼”这一概念的可见性和可用性。
10、《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
11、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12、出处:西汉·戴德《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13、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4、(9)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15、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16、释义: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高兴不可过火。
17、西汉初,河间献王得到孔门弟子和后学者关于礼学的著作共一百三十一篇。西汉晚期,刘向考校整理经籍,于上述书中检得一百三十篇,又检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史代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共二百一十四篇。戴德删去其中重复的部分,合而辑之为八十五篇,这就是《大戴礼记》。戴圣又将《大戴礼记》加以删节整理为四十九篇,这就是《小戴礼记》,便是今天所看到的《礼记》。
18、《礼记·学记》作者是乐正克。
19、前人据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序》引郑玄《六艺论》“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之语。成书于西汉末,作者为礼学家戴德(世称大戴)。
20、《礼记》,儒家五经之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十三经之一。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49篇分属于制度、通论、名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汉族哲学思想。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毂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二经;宋明又增加入孟子,于是定型为十三经”,为士者必读之书。
二、小戴礼记的内容
1、直到东汉中期大多数关于礼的选编本都先后被时代淘汰只剩下西汉时期的戴德以及戴圣两人所编撰的书籍,为了区分两者留下的记载,于是就将戴德所编写的称为《大戴礼记》,戴圣所写称之为《小戴礼记》。经过东汉学家马融、卢植和郑玄相继的给礼记作注解之后,礼记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了,后续变成了士子科举的必读经典书籍之一。
2、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3、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4、《大戴礼记》:《大戴礼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汉书·艺文志》(第1709页)所著录的时代较早的杂集《记》131篇。
5、孝子的祭祀,是用来完成对父母生前应尽而未尽的供养和孝道。所谓孝,就是这种供养和孝道的积蓄。一个顺字贯穿于父母的生前和身后,这才叫做孝的积蓄。
6、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7、戴圣成为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后来,三家之学皆立于学官,其学兴盛一时。宣帝时,戴圣曾被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议,评定五经异同。
8、与:通“举”,选举,推举。
9、《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10、《礼记》内容为孔子后儒家弟子撰写,由戴圣编纂而成的,叫《小戴礼记》,即通行本《礼记》。(戴德编纂的是《大戴礼记》)著名学者郑玄为其做了出色的注解。
11、《大戴礼记》是西汉中期戴德编著的礼制著作。原有八十五篇,但今仅存三十九篇。
12、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13、戴圣,字次君,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人。生卒年不详,世称小戴,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成书于汉建初七年(公元80年)。
14、《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小戴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15、《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16、《大学》和《中庸》都出自于《礼记》
17、孤:幼而无父的人。
18、原文: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9、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20、《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
三、小戴礼记
1、《小戴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到汉朝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2、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
3、《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4、有些礼品可以在公众场合赠送,如表示祝福;而有些则在私底下赠送更有意义,如送给爱人。另外,“时机”也表现在受礼人的需求,所谓投其所好;比如朋友新店开业,就可以送一下表示招财进宝的礼品。
5、《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6、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7、书中大量记载了包括称谓、辞令、服饰、丧祭、教化、礼俗等在内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对于读古书是难得的文化宝库。
8、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9、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平的意思。
10、《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如今所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11、释义:玉如果不加雕琢,不会成为一件好器物;人如果不学习,不会通晓道理。
12、在中国古代,《礼记》是统治者治国的重要典籍之因为《礼记》不仅记载了许多生活中实用性较强的细仪末节,而且详尽地论述了各种典礼的意义和制礼的精神,相当透彻地宣扬了儒家的礼治主义。封建统治阶级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在强化统治的同时,利用以礼治主义为中心的儒家思想,笼络广大知识阶层,规范世人的思想和行动,从而让社会获得“长治久安”。这就是《礼记》受到历代王朝的青睐,以至被推上经典地位的根本原因。几千年来,《礼记》对中华民族意识形态的影响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而远远超过《荀子》。
13、表示尊敬是礼的重要内涵。所以送礼时在态度、言行上一般要显得谦虚。一般把所送礼说成“薄礼”。在礼品包装上也不宜太过张扬,简洁大方、精致、用心的包装就显得比较适宜。
14、困:不通,理解不了。
15、戴圣,生卒年月不详,字次君,梁国人,礼学博士,西汉今文经学家,曾任九江太守。
16、《礼记》的许多章节,高扬仁爱、正义、爱国、反对不义之政等进步思想,影响深远。
17、《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
18、(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19、释义: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
20、礼最初是表示对上天、对神的敬意。后来演化为对他人的尊敬。《礼记》有言: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又如我们交际语言中自然会用“您”、“请”等谦语或敬语。可见自谦而敬人是中华礼仪文化的最重要特色。
四、小戴礼记中记载博学之,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1、归:指女子出嫁。恶(wù):憎恶。
2、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檀弓上》)有些篇章的结构看似开散,实以所表达的中心为主线,散而不乱。如:季武子寝疾,蟠固不说齐衰而入见,曰:“斯道也,将亡矣。士唯公门说齐衰。”武子曰:“不亦善乎!君子表微”及其丧也,曾点倚其门而歌。(《檀弓下》)
3、注礼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4、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铸成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礼记》又名《小戴礼记》,由西汉戴圣辑录、编纂而成,是一部记述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5、《礼记》是儒家经典,有两种版本:一为西汉戴德所编,称《大戴礼记》;一为其侄戴圣选编,称《小戴礼记》,即通行本。该书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兼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地反映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全书共有49篇,其中关于婚丧祭礼的达17篇之多。这本书对于研究先秦以至秦汉时代的婚丧嫁娶制度、家族制度、社会风俗等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6、《礼记》一书的编定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85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39篇。戴圣选编的49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7、《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8、《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
9、《小戴礼记》有言:“发乎情,止乎礼”,又说“夫礼者,承天道治人情”。可见“人情”也是礼的重要内涵。“人情”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礼”的最初原因是有一份情谊在,所以礼可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第二层是,这种情感要有所节制,适可而止。
10、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11、终生以授徒讲学和著述为业,曾选集战国至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
12、“礼”具有多元价值,适用于各个方面。“礼”可以“经国家”,也可以“序民人”;可以“正性情”,也可以“明是非”。总之,“礼”可以“节万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虽不是法律,但在某种意义上要高于法律,因为他根植于人的内心,是日常行为习惯,是价值判断标准,是辨别是非的尺子。
13、关于如今所流传的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分别是戴德和戴圣所编写的说法也没有证据可以作证,因为这个说法最早是在郑玄的六艺论里面记载的,但实际上戴胜和戴德两人所著的篇章在《礼记》中均有涉及,并不是只有一个人。而且内容方面也与他们原本的原貌有所差别,所以应该是根据他们各自的记载又通过后人的改编才形成我们如今所认识到的礼记。
14、《小戴礼记》曰: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所以“礼”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甚而有人认为,礼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15、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16、《礼记》二则选自《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作者简介:戴圣,字次君,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人。 生卒年不详,世称小戴,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成书于汉建初七年(公元80年)。
1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檀弓下
18、释义:见到财物,不要贪求多得;遇到危难,不要轻易逃避。
19、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
20、章法谨严,映带生姿。《礼记》中的散文篇章多数短小精悍,章法谨严;如: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既哭,进使者而问故。
五、礼记是大戴礼记还是小戴礼记
1、《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2、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3、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4、《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5、《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6、其实关于礼记的作者到底是谁,如今还没有一个非常确切的说法,过去人们认为李记是由先秦的理学家们一起著作的,但是现代的一些文学学家却认为,这有可能是在战国末期到汉初儒学家的作品,作者并非只有一人,因为著作的时代从战国延续到了汉代初期,所以这接礼记的内容应该是随着长期的传抄讲解,并且经过后人的加工,才变成了我们如今眼前的礼记。
7、又称《小戴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述的汇编,为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今本为东汉郑玄注本,共有49篇。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状况、礼法规范、文物制度、儒家思想有参考价值。
8、《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9、《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资料汇编。该书的编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他编选的(四十九篇)(填数字)编本又叫《小戴礼记》。满意请点右下角的采纳谢谢!,不满意请追问,您的支持是我奋斗的动力
10、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史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
11、《大戴礼记》:《大戴礼记》原有八十五篇,但今仅存三十九篇。其余的四十六篇,即第一篇至第三十八篇、第四十三篇至第四十五篇、第六十一篇、第八十二篇至第八十五篇,至迟在唐代已亡佚。
12、《小戴礼记》作者是戴圣。
13、释义:受了屈辱而知道耻辱的人,就近于勇敢了。
14、《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15、“四书五经”详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