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说中其的意思
1、·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韩愈在文中批评一些人学习小的方面,却放弃大的方面的两句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司马迁《陈涉世家》)
4、☸莲师说|《莲师心要建言》专辑☸
5、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6、(1)长篇小说的组成部分之但并非部长篇小说所必备。通常加载小说故事开始之前,起引起正文的作用。金圣叹删改《水浒传》,将原本的引首和第一回合并,改称“楔子”。并解释说:“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谓也。”就是以甲事引出乙事之意。(2)戏曲名词。原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7、·指示代词。译为“这”“此”。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8、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瘅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
9、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10、专业功底扎实、视野开阔、思想敏锐
11、韩、柳在梁肃、柳冕等提出"先道德后礼乐"之后,进一步否定礼乐对治乱的作用,阐明了道德的基本范畴;以修身正心为治国之本,并落实到否定贵贱,区分贤愚的用人标准,进而使"以智役愚",上升为划分社会等级、维系封建秩序的基本原则,儒道的核心思想从礼乐向道德的转变至此才基本完成。(9)
12、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13、如果说《原道》旗帜鲜明地以人的现实生活与人伦秩序为基础,大声疾呼地排斥妨碍生生之道的佛、老二氏,那么《师说》就是当仁不让地以自己为中心,把自己摆在"圣人之道"与"徒众"之间,让自己成为"道"的传播的最重要媒介。这就是,要把教育权与思想传播的权利,从门阀士族中解放出来,让那些具有正确思想与道德勇气的"师"来执掌。我觉得,可以简单归结为一句话:宋、明以降的私人讲学之风正是起源于韩愈的《师说》。我们只要对宋、元、明、清各代的私人讲学作一鸟瞰,就能了解《师说》的潜在影响是怎么样高估都不为过的。
14、“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师说》中与此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15、《师说》中韩愈在论述从师的标准时,以“,”两句指出向他人请教。是不需要顾及对方年龄的。
16、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的凭借)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于,介词)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岂,哪)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所字结构),师之所存也。
17、心得善法而生欢喜也。又喜即欢喜,谓心契真法,得欢喜时,善能觉了,此喜不从颠倒而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
18、文中说明自己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赞扬李蟠能行古人从师之道的句子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9、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0、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而行真法也。于真正法中,常能用心专无有间歇,故名精进觉分。
二、师说里面其的各种意思
1、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感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13)
2、·用,任用,是意念上的被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3、把这个意思扩大来说,"明道"、"行道"自然蕴含了"达者"应该关心天下苍生。凡"一夫不得其所","达者"是应该感到不安的。所以,"文以明道"的理论,自然必须推展出,"文"应该关心社会现实,让人人各得其所,让有德之人都在其位,不然,何"明道"之有?罗宗强认为,韩愈"明道"的具体内容是仁义,仁义的具体内容,最主要之点就是圣人施博爱而臣民行其所宜。在当时,有两个目标要实现,即:反佛老、反藩镇割据。据此,罗宗强说:
4、(20)苏轼对新法的肆意讥刺,表现出一种自由心灵的自信,实际上会让神宗感到不舒服,所以要加以"教训"。我觉得,神宗一方面激赏苏轼的才气,另一方面又想维护君权的尊严,内心矛盾交杂。又,关于苏轼《千秋岁》一词所表现的贬谪心态,请参见看王水照:《"苏门"诸公贬谪心态的缩影》一文,见《苏轼论稿》,万卷楼图书公司,1994年,第118~138页。
5、(6)《原道》与《师说》的写作年代,至今无法论定。不过,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应作于张籍与韩愈书信来往、相互讨论之后。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依方成珪之说,将《师说》暂系于贞元十八年。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7、韩愈《师说》中用“,”两句和《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都体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8、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的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在自己很优秀的基础上还在不断学习,而现在的一般人“,”。
9、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10、重大国文捧在掌心的大学国文课
11、·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
12、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谢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14)
1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14、可见苏轼晚年的风范,在黄庭坚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苏轼死后,黄庭坚在一封信里说:
15、·赞叹的声音。 连呼则则。(袁枚《祭妹文》)
1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7、苏轼不幸遭逢新、旧党争极为激烈的时代,因此,他的挫折当然比欧阳修来得大,贬谪时间比欧阳修来得长,其磨难也比当时的任何政治人物都来得重。乌台诗案结束、谪居黄州后,他如此回复友人李常的慰问:
18、·表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19、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中的其意思是:
20、(29)同上,卷第111页。
三、师说里面的其
1、·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2、·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们)的”;偶尔也做主语,可译为“你”。
5、韩愈在《师说》中交代自己写作此文的目的句子是“,”。
6、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7、又名行舍觉支。舍即舍离,谓舍离所见念着之境,善能觉了,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故名舍觉分。
8、“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的意思是: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9、再后来,考博到中山大学,师从桑兵教授,接受正统而严格的史学训练,从材料到方法,均经历过当头棒喝的警醒,更进一层的开阔和纠结反复的转进。如今毕业年余,依然会偶尔跟二三至交诉说又挨老师一通训,其实盘桓心底的,是对师恩的感念,对师教的咀嚼。临风远念,既温且厉之言,如在耳畔。
10、·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替”。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1、副词。更加;特别。表示在同类事物中突出强调某一种。
12、这是一支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队伍
13、关于苏轼在仕宦场中所表现出来的节概,曾经是他的政敌的刘安世〈朔党领袖之一〉晚年时曾如此评论:
14、“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出自《师说》韩愈。
15、·用于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16、(22)转引自黄宝华:《黄庭坚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87页。
1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8、韩愈《师说》中开篇便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指出了古代求学的人获得成功的必然原因。
19、柳宗元看到韩愈被“群怪聚骂”的先例,所以坚决抗拒韦中立、严厚舆、袁君陈等人以“师”名相加(当然,他很愿意实质上指导他们)。他担心若居“师”名,则“且见非,且见罪”,“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柳宗元还写了《师友箴》,说“仆聊歌以为箴”,用以自警。
20、然而文化的物事,不同于实用的技术或物品,不能完全从实用的角度评定优劣乃至确定取舍。甲午战后,国人深受震动,激烈批判现实,叶德辉却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反对“以国之强弱大小定中外夷夏之局”,这在当时或不免迂阔,在今日则更有腰板反思文化与实力的辩证关系。
四、师说中其的翻译
1、·表推测或商量的语气。可译为“吧”“呢”。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2、柳宗元看到韩愈被"群怪聚骂"的先例,所以坚决抗拒韦中立、严厚舆、袁君陈等人以"师"名相加(当然,他很愿意实质上指导他们)。他担心若居"师"名,则"且见非,且见罪","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柳宗元还写了《师友箴》,说"仆聊歌以为箴",用以自警。
3、李氏子蟠,年好古文(指先秦两汉的散文与骈文相对),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经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皆通(普遍)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赞许,嘉奖)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赠予)之。
4、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司马光《赤壁之战》)
5、(2018年课标Ⅰ卷)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6、·只当是。 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关汉卿《窦娥冤》)
7、·读yǔ,对付。 庞暖易与耳。(司马迁《史记·燕召公世家》)
8、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0、圣人无常(固定)师。孔子师(把……做为老师,名词的意动)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同类人),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如是而已。
11、(10)以上关于"异儒"及中唐经学与古文家关系之论述,参考蒙文通《中国历代农产量的扩大和赋役制度及学术思想的转变》第十节《大历学术》,见《古史甄微》巴蜀书社,1999年,第365~368页。
12、彻底断除淫欲却我慢的文殊神咒
13、·表疑问,相当于“安”“何”。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
14、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15、(23)《与王庠周彦书》,《黄庭坚全集》(第二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7~468页。
16、为什么佛经之中注重用“七”这个数?佛经中讲“七”应该是娑婆世界的一种因缘。很多事情都是“七”为一个变化,比如胎儿七日一增,胎儿刚入胎的时候七天一个变化,七七四十九天就长成一个人形,作为一个人的身体的支分就具足了,所以“七”是一个成就转化之数。
17、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8、○2012年9月至2016年6月,在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19、·表已然,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20、"师"所以具有这种地位,当然正如韩愈所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师"因"道"而尊,同时,为了"重道",也必须"尊师"。像"尊师重道"这样的成语,正如"天地君亲师"这样的说法,都足以看出《师说》的影响。这就正如前文所说,《原道》和《师说》是韩愈兴复古学一体的两面。他因此被宋以后各代的封建王朝所推尊,但也因此在新文化运动以后备受反传统派(各种激进改革派和革命派)的非议与批判。
五、师说中其字的意思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
2、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
3、角度一:要勤于发问,还要善问。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5、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同“授”,传授)业解惑(疑难问题)也。人非生而知(懂得)之者,孰(谁)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相当于“于”,在)吾前,其闻道也固(本来)先乎(相当于“于”,在)吾,吾从而师之(以之为师,意动用法);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学习,用做动词)道也,夫庸(表现反问语气)知(了解、知道)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所以)无(没有)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司马迁《鸿门宴》)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8、苏轼的"典型",在黄庭坚临死前的两个形象中即可找到回响:
9、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0、韩愈《师说》中“,”两句,分析了人们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
11、○2017年3月,入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12、⑧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大概的意思
14、韩愈在文中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人难免产生疑惑的两句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5、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16、·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如此”。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17、·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1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9、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翻译为: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其,意为“难道”,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乃:竟,竟然;欤,语气助词,表感叹。《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教育了青年,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