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传文言文答案150句精选文案

一、郑燮传

1、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

2、博施济众、扶危济困、热心公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民间士绅、百姓都是这种观念的倡导、力行者。中国传统家训中就有极为丰富的公益教化内容。

3、有一次,一个豪绅求郑燮题写一个门匾。那个豪绅平日里巴结官府,干尽了很多坏事。郑燮决定要捉弄他一下,便写了”雅闻起敬“四个字。油漆门匾时,郑燮叮嘱漆匠对”雅、起、敬“三个字只漆左半边,对”闻“字只漆”门‘字。过了一段时间,豪绅楼前门匾上的字没上漆的部分模糊不清了,而上漆的部位越发清晰。远远一看,原来的“雅闻起敬”竟成了“牙门走苟”(“衙门走狗”的谐音)

4、可以说,《兰竹图卷》是郑燮绘画风格的一个缩影。从他一生创作的画作来看,所涉题材并不太多,多为兰、竹、菊、石等,尤以竹、兰为主。郑燮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通过以少胜多、以书入画等表现形式,将画兰、竹的笔墨技法和艺术境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5、即发谷与民,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

6、郑板桥善画竹,这首诗曾题在多幅竹石图上,文字略有更改。“破岩”一作“破崖”、“乱岩”;“坚劲”一作“坚净”;“东西南北风”一作“颠狂四面风”,当然以“东西南北风”为好。竹子到处都可以栽,“咬定青山不放松”是说画上的竹坚持立根山岩,不畏环境恶劣。郑燮一生仕途坎坷,四十多岁进士及第,只做过短暂的知县小官。有印章曰“七品官耳”。《清史稿·郑燮传》记载,板桥任潍县(今属山东省潍坊市)县令时,逢山东大饥,人相食,毅然开仓赈灾,活民无数。因此而触怒上司,被罢免。百姓遮道相送,并建生祠以祀。竹石图正是其人格的真实写照,这首题画诗表达了作者遭遇打击而不改初衷的志向,写得个性张扬。

7、大致说来,板桥与性灵派相近,他们都强调写真实性情,反对复古、拟古,反对以学问为诗,所以他与袁枚惺惺相惜也就是自然的事了。据《清史列传.郑燮传》记:“与袁枚未识面,或传其死,顿首痛苦不已云。”

8、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

9、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

10、他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却用这书,让唐朝诗人风光了1000年

11、款识:南山献寿高千尺,劲节清风觉更高。积行人家天所佑,兰荪蕙种自能饶。乾隆丙子,写祝刘母卞太君八十荣庆,暨青藜年学兄教可。板桥郑燮。

12、“乞休归,囊橐萧然,卖书画以自给。……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郑燮传》)板桥辞官回家时,口袋里空空如也,靠卖字卖画为生。郑燮画的一张绢、一张纸,不仅国内人看得极为宝贵,就是外国人也争相购买。

13、“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书法的一种戏谑的称谓,他将草、隶、篆、楷,各参一份,加入兰竹写意,他的书法作品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却有跳跃灵动之感,世称“乱石铺街,浪里插篙”板桥体。郑板桥曾称自己的书法:“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

14、春山何似秋山好,红叶青山锁白云。(文征明《题画》)

15、离开潍县,郑板桥三头毛驴一车书,两袖清风而去。临行前,他画了一幅竹图,并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这首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板桥弃官为民、淡泊名利、无官一身轻、安享生活的心态。

16、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朝学者、书画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

17、把闽商喻为闹春的梅花,引领四川经济走向繁荣,结果得到了商会的赞赏。

18、不过,以题画诗解决画面矛盾,将失误转化为一种创意,前人的题画诗中很少见到。成都诗人萧炬在这方面有多年的心得,深知题画诗的这种妙用。撰有《中国画的诗题》一文。现将他的现象说法,撮述如下:

19、傅抱石先生在《郑板桥试论》中评道:“在板桥的文学作品里,无论是诗、词或者别的,最突出的是使人读了感到作者一种‘强烈、丰富’、‘民胞物兴’的感情。”真挚的感情是诗词核心之所在,意境之所得,旨趣之所归。没有真情实意,也就没有了诗境和旨趣,写出来的东西,只有僵硬的形式,没有生动的内容,所以不能称之为诗词。下面两首词,它充沛的感情、深切的渴慕,激碰着我的心灵;它不遮掩的深恨、愤怒的倾述,击打着我的情怀,使我一读即能成诵。

20、板桥对乳母的感情很深。有段时间,费氏要暂时到别处谋生,临走前,她把旧衣服洗好补好,把缸里的水汲满,买几十捆柴草堆在灶前。板桥早晨跨进费氏的房间,里面空荡荡的,摸摸灶上尚有余温,锅里放着一碗饭、一盆菜,这就是费氏平时给板桥准备的。板桥一见这情景,只是痛哭,连饭也不想吃了。

二、郑燮传文言文答案

1、在图三中,画家取山坡一角的景致,绘写出灵芝与兰花,别有一番意趣。在以淡墨扫出的山坡上,灵芝、兰花各得其姿,浓淡有致,呈自然分布状态。题诗位于画幅上端,由右至左排开,使画面三面密实,只留右侧为空灵之地,布局巧妙严谨。“山多兰草却无芝,何处寻来问画师。总要向君心上觅,自家培养自家知”的诗句,写出了芝兰的高雅和画家的创作理念及人生体悟,使观者在陶醉画中美韵的同时,也领悟到了画外之意。

2、板桥特别爱画竹。幼年时,他家有两间茅屋,屋旁种了些竹子,日光和月色常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零乱的竹影就是一幅天然图画,板桥常常入迷地欣赏着。有时他又到竹园旁边看竹,一看就是大半天。竹,“劲节可风,潇洒不俗”、“历四时而长茂,值霜雪而不凋”、“高风亮节,正直虚心”。竹的品格引起板桥的共鸣。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升华。板桥的心中有无数幅竹图,他胸有成竹,师承自然,又高于自然。

3、扬州著名的画家李鳝曾作诗迎接板桥:“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来到扬州,板桥的住所成为文人、画家聚会的地方。名家都常来聚首,艺术交流经常开展,“扬州八怪”逐渐形成,板桥也成了领袖和集大成者。

4、诗与画同时创作,用诗深化了“风雨故人来”的意境,化静态为动态,写出画中有诗。苏东坡《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意趣相同,诗云:“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5、邵仲节先生画白牡丹,就完全可以题上这首现成的咏花诗,或只题三四句也行。

6、谁将折柬远招呼,长短相思无日无。

7、书出入汉隶中而别开生面。

8、风尘三侠,是明清画家喜爱的人物题材。唐伯虎的诗措语之通俗,之接近口语,甚至超过齐白石。“莫道英雄今没有,谁人看在眼睛中”,像明代吴门四大才子的话么。但语有所本,也就是我常说的“贴着书本走”。杜光庭《虬髯客传》:“隋炀帝之幸江都也,命司空杨素守西京。素骄贵……每公卿入言,宾客上谒,未尝不踞床而见,令美人捧出,侍婢罗列,……当公之骋辩也,一妓有殊色,执红拂,立于前,独目公。”所谓书卷气,就是指的这个。

9、杨家红拂识英雄,着帽宵奔李卫公。

10、头上齐眉纱帽黑,虽无肝胆有官阶。

11、一个画展上,萧炬看见一幅四尺对开的立轴,全画不足十笔——画的下部是三尾写意小鱼和两条淡墨水纹,上中部空无一物。粗看以为是半成品,细看题诗,则为之折服。诗云:“细雨鱼儿出,朦胧万象空。江山何所在,尽在幻虚中。”诗句为画面大量的空白,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使画面的无理成为有理。可谓创意翻新,匠心独运。

12、“(郑燮)诗言情述事,恻恻动人,不具体格,兴致则成,迫近香山、放翁。”(《清史列传•郑燮传》)郑板桥的诗词叙事抒情,情感真挚感人,诗歌体裁不拘一格,兴之所至,一气呵成,诗词风格与白居易、陆游颇为相近。板桥的诗词去陈旧套语,不胜用典,平白如话,读来朗朗上口,意思明了,但又暗藏哲理。

13、借题发挥,进行讽刺。齐白石六十多岁时,曾画《不倒翁》三幅,并有题诗:

14、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15、“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1693年11月22日子时,(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江苏兴化县(今江苏省兴化县)一个贫苦的人家,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了,他就是后来的一代艺术宗师——郑板桥。四十岁之前,郑板桥都在这个贫穷的县城里度过。

16、有时他还夜间查巡,这时候,他仅叫一个衙役提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引路。

17、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18、三是吊古摅怀,尤擅胜场。

19、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20、百姓和板桥是心心相印的,“罢归”时,潍县出现万人空巷,遮道挽留,十里泣送的壮观场面,板桥仰天长叹、泪流满面。

三、郑燮传文言文

1、上级有什么谴责,由我来承担责任。”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上级长官也表扬他有办事才干。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

2、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3、尚有跋语云:“大儿以为巧物,语余:‘远游时携至长安,作模样,供诸小儿之需。’不知此物天下无处不有也。”顺便说,齐白石题画诗接近口语,他早年请教名诗人王闿运,王说他的诗是“薛蟠体”,后来长进了,但接近口语这个优点却一直保留着。题画诗的语言,不能晦涩,一定要看画的人心令神会才好。

4、“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起码由视觉沟通了两重的通感:一是作用于听觉的,一幅画居然能产生满堂风雨的感觉。这是耳朵发生错觉,可见画的简而妙;二是作用于肤觉的,一幅画居然又产生了降温的感觉,这是生理上另一错觉,再见画的简而妙。从炼句上看,通常形容“只数叶”,只用“寥寥”,也合律。而诗人却用了“萧萧”,这就不但绘形,而且绘声。这是风吹竹叶,雨打竹叶之声,于是三四两句就浑然一体了。如换着“寥寥”,也能过得去,但过得去并不就佳妙。从语气上看,用了“君看”二字,与首句“莫将”云云,皆属第二人称的写法,像是谈心对话。这就使读者如直接看到作者站在面前大发高言谠论,感觉亲切,只好点头称是,表示佩服了。

5、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6、他的画虽然是随意挥洒,却能妙趣横生。

7、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郑燮《兰竹图卷》为纸本墨笔,纵7厘米、横41厘米,共分为四段。此作集诗、书、画于一幅,凝“气”“意”“趣”于一体,具有典型的文人画特征。

8、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公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官山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乞休归,囊槖萧然,卖书画以自给。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著《板桥诗钞》诸书。

9、释文:文与可吴仲圭以墨竹擅名天下,未尝以墨兰称也。吾家所南翁先生画兰信当时传。后世陈古白继之,云南白丁、江左石涛又继之,墨兰之盛,于斯为极。愚何敢妄拟古人,然窃好墨兰墨竹,画后辄题数句自娱,人或以为尽过于今人题,不愧古人,真背芒面热也。

10、还有一次,萧炬因收到请柬,自己画了一幅梅花,欲赠主方。但主方是四川福建商会,他的老伴以为不可,说:“生意人讲吉利,应该画寓意富贵的牡丹,梅的谐音是霉,商家最忌讳的。”他认为言之有理,但装裱在即,难以再画,仍用题画诗来解决问题:

11、公元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二十岁的郑板桥考取了秀才,但一直到1733年(雍正十年),四十岁的郑板桥才考中举人。四十而立,中了举人,家徒四壁,两袖清风,一事无成,佳音传来,郑板桥作《得南闱捷音》以志贺,诗中写道:“忽漫泥金入破篱,举家欢乐又增悲。”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仅有喜悦之情,也有一份忧伤之情,接着,板桥又写诗道:“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他感慨万千。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有三的郑板桥以二甲第八十八名,也就是倒数第三名的成绩考中了进士,赐进士出身。考中了进士,郑板桥很高兴,画了一幅《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2、郑板桥被派到山东潍县去做知县,将小宝留在家里,让妻子及弟弟郑墨照管。郑板桥看到当时富贵人家子弟,又担心自己的儿子被娇惯变坏,所以他身在山东,而心念在家的儿子。他总想把儿子小宝委托堂弟郑墨帮助照管,会比自己更娇惯。所以,他从山东不断写诗寄回家中让小宝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九九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小宝在母亲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地背记着这些诗句,从而明白了许多人生的哲理。

13、板桥带着家眷,骑着毛驴,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再次回到了扬州,开始了晚年卖画生涯。

14、BBD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清廉,爱民如子

15、到了晚年,板桥的诗书画创作达到极致。72岁时,他在一幅兰花的题画诗中说:“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不在寻常眼孔中也。”

16、郑燮(1693年〜1765年),清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幼家贫,好读书,博闻强记,应科举为秀才、举人、进士,曾任山东范县知县,后因助乡民胜讼及赈济饥民,得罪豪绅,遭弹劾而罢官,后久居扬州,书画文辞名重一时,为“扬州八怪”之善写兰竹,尤以墨竹为胜,工书法,融隶书于行楷中,自称“六分半书”,能诗文,著有《郑板桥全集》。

17、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18、应物斯感,托物言志。作者心中别有怀抱,托所画之物,而自抒之,是一种题画诗最常见的现象。

19、本期资料均来源于网上,无论文章还是作品的真伪,书画在线平台都没有深入的考证过。如果侵犯到您的权利或利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

20、乾隆19年(公元1754年)春,板桥先生去官离任之际,潍县士庶皆念其德,父老遮道相送,后来还建立生祠以祀。板桥先生也依依惜别,并画竹一幅,其上题诗曰:

四、郑燮传阅读答案

1、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2、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3、板桥出生于一个衰落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家道贫困,生活艰难,他深知百姓疾苦,因而对劳动人民有更多的理解和同情。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劝课农桑,体恤百姓。

4、能供儿戏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来。

5、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6、提示:点击↑左上角"西北书画艺术网"即刻关注免费订阅!右上角分享收藏

7、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

8、郑燮(1693~1765),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9、首先,家训作者都把尽自家财力、物力资助贫苦族党乡人视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许汝霖的《德兴堂家订》告诉子孙要俭朴,婚丧祭祀从简,用祝寿、祭祀等省下来的钱,济孤寡、助婚丧、立家塾。杨继盛临终撰家书嘱咐儿子“户族中人有饥寒者,不能葬者,不能嫁娶者,要你量力周济”。在这方面,被宋元明三代皇帝旌表的浙江浦江郑氏家族在其家训《郑氏规范》中规定得更为具体:对族人要多加体恤帮助,缺粮者每月给谷六斗;不能婚嫁者助之;乡邻无家可归者给房屋居住;无子孙的乡邻死亡后,给棺材安葬。

10、此诗有落款:“乾隆戊寅(1758)十月下浣(相当于下旬),板桥郑燮画并题。”作者时年六十六岁。这首诗写作者四十年画竹枝的两个体会,一个是“冗繁削尽留清瘦”,几乎囊括了李东阳诗的全部内容。另一个是“画到生时是熟时”,为李东阳诗中所无。辩证法讲否定,否定之否定,诗画皆然。陆放翁说“诗到无人爱处工”,是一样的道理,都是对故我的否定。郑板桥题画曾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他还写过一副对联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上联说的就是“冗繁削尽留清瘦”,下联说的正好是“画到生时是熟时”。

11、官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

12、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皮日休《咏蟹》)

13、联系人:西北书画艺术网曹兵

14、其次,许多家训都特别强调周济鳏寡孤独。《郑氏规范》要家人对“鳏寡孤独果无以自存者,时周给之”。韶山毛氏宗族的《家劝》,用歌诀形式训诫族人“矜怜孤寡”:“天下穷民有孤寡最宜周全。儿雏母苦最堪怜,况复加之贫贱。寒则予以旧絮,饥则授之余粮。积些阴德福无边,劝你行些方便。”郑板桥要求幼子应经常将自家的纸笔墨砚,送给众同学。尤其是“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订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天不能即归,辄留饭。”(《郑板桥集·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既帮助别人又不伤对方的自尊,考虑得何其周到!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些开明的家长如清代的蒋伊还在家训中嘱咐家人,丈夫死后,不仅应鼓励寡妇再嫁,而且要给予资助。

15、出自清代郑燮的《满江红·思家》

16、这一次,板桥再来扬州,又以卖画求生,他能成功吗?

17、“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郑燮)文宏博雄丽,诗宗范、陆,词尤工妙。书出入汉隶中而别开生面。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其需次春明也,慎郡王极敬礼之。著《板桥诗钞》诸书。”(《郑燮传》)郑板桥的文章写得宏博雄丽,诗歌效法范成大、陆游,词尤其写得工巧美妙。他的书法具有汉隶的特点,但又能别开生面,富有创造性。写诗写字之余就画兰花和竹子,他的画随意挥洒,却妙趣横生。他在京城候补时,慎郡王(允禧)十分敬重他。他著有《板桥诗钞》等书。

18、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

19、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即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人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

20、那位小贩子戴着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画,整个县城都轰动了。不多一会儿,观画的人纷涌而至,把盐商的门堵得水泄不通,一点生意也做不成了。盐商只好到县衙内去哀求郑板桥把那个小贩放了。

五、郑燮传板书设计

1、从来万事嫌高洁,莫怪梅花着地垂。(王冕《倒枝梅图》)

2、“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板桥未经上级批准,擅自开仓放粮,得罪了上司。这时的板桥也厌倦了官场的尔虞吾诈,毅然决然地罢官辞归。

3、上级长官也表扬他有办事才干。

4、三十多年前,那时的板桥只是个秀才,他曾设馆教学,勉强维持生计。1723年(雍正元年),郑板桥的父亲去世,他已有了三个孩子,生活更加困苦。为了生活,板桥弃馆,来到扬州卖画。那时的板桥,穷秀才一个,无名无望,卖画十年,门可罗雀。

5、据说抗战时期,任国民革命军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宣铁吾过生日,曾邀齐白石赴宴作画。画家铺纸挥毫,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众人赞不绝口,不料接着他题了一行字:“看你横行到几时”,上款署“铁吾将军”,令人哭笑不得,发作不得。这也是借题发挥,进行讽刺之一例。

6、在我国历史上,设立义庄的名人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宋代名臣范仲淹。范仲淹两岁丧父,因家贫无靠,母亲谢氏只得改嫁淄州长山朱氏,他也改为朱姓。范仲淹从小俭朴,力学不倦。他看到朱家兄弟生活奢侈浪费,便常加规劝。朱氏兄弟很是反感,讥讽他说“我们用朱家的钱,关你何事?”范仲淹惊问母亲,当得知自己的身世以后,便辞母外出求学,更加发愤苦读。考中进士、做了广德军司理参军后,便将母亲接回奉养,并恢复自己的姓氏。

7、原文: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公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

8、《清史列传》:不著编纂人,是一部清朝人物传记书,共八十卷。撰稿人不详。此书记录了自清朝开国功臣费英东﹑额亦都起,直至清末李鸿章等为止的2894篇传记,其根据大多出自清国史馆《大臣列传稿本》﹑《满汉名臣传》和《国朝耆献类征初编》。《郑燮传》为其中一篇描写郑板桥的文章。

9、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李东阳《柯敬仲墨竹》)

10、他的书法具有汉隶的特点,但又能别开生面,富有创造性。在写诗写字之余就画兰花和竹子。他的画虽然是随意挥洒,却能妙趣横生。他在京城候补的时候,慎郡王(允禧,字谦斋)十分敬重他。郑燮画的一张绢、一张纸、不仅国内人看得极为宝贵,就是外国人也争相购买。他著有《板桥诗钞》等书。

11、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郑板桥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12、款识: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踈踈,何必重重叠叠。乾隆辛未九秋,板桥居士郑燮。

13、闽地疏梅蜀野栽,繁花堆锦闹春来。

14、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

15、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著有《板桥全集》,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书法,自称为“六分半书”,他以兰草画法入笔,极其潇洒自然,参以篆、隶、草、楷的字形,穷极变化。这幅“两歇杨林东渡头”行书,体现了郑板桥书法艺术独特的形式美,“桃花岸”三字提顿之间尤为明媚动人。郑板桥别县一格的新书体,开创了书法历史的先河。

16、他对盐商说:“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我准备给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好不好?”那盐商笑眯眯地说:“好的!好的!”当即,郑板桥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作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名曰“芦枷”。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

17、调潍县,岁荒,人相食。

18、板桥骑着毛驴,带着书童,回到了扬州,开始了晚年卖画生涯。

19、“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桥上无人,朝中无亲,家世卑微,考中进士,只是说明你有了当官的资格,但不一定马上就有官做,从进士到做官,这还取决于你会不会公关。事实证明,郑板桥不会。因而他待业了6年。后来他赴京结识了慎郡王允禧,允禧是雍正最小的弟弟,乾隆的叔叔,允禧酷爱书画,很欣赏郑板桥的才能,于是向吏部推荐了他。终于在1742年(乾隆七年),年过半百的郑板桥,被授任为山东范县县令,从此,他步入十二载的宦海生涯。

20、由于板桥时刻把百姓的疾苦记挂在心上,在潍县任县令时,他的顶头上司,山东巡抚向他索求书画,他画了拿手的竹子,并在上面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六、郑燮传

1、要想学好初中语文,一定要注意课内积累:

2、中国史上最有趣的诗,治愈所有不开心,笑死人不偿命!

3、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

4、在官场中,他一心为民、担当道义、浩然正气、铁骨铮铮;在中国古代的艺术殿堂里,他在竹林中徜徉,幽兰丛中微笑,怪石旁边傲立;在滚滚尘世中,他孑然独立,我行我素,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本色不改。他,就是大清王朝的好官怪才奇人郑板桥。

5、我说过,咏物诗可以作题画诗看。这首诗咏蟹诗亦复如此。它既可以是一首讽刺横行不法的恶霸的诗——这有“试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的俗谚可为旁证;也可以是一首歌颂造反派的诗,末句“海龙王处也横行”有“见了皇帝不磕头”的气概。联想到晚唐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诗人亦顺随黄巢,作了“翰林学士”,后一种解更饶别趣。

6、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7、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8、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9、这首诗与一般的写景诗有何区别,没有。诗人完全是在把画当风景看。这是一幅秋夕山水图。诗人在叙写画面景色的同时,也适当融入了想象。“过雨”即雨霁,是诗人主观想象,因为画家画不出雨过的时间流程。不过总体上讲,还是写画面之景,属于写实范畴。三句则是题画外的议论,是画笔无从表现的意念:“春山何似秋山好”,属于务虚范畴。最后一句仍落到画面。所谓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10、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今江苏扬州兴化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卒于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享年七十三岁,他历经康雍乾三朝盛世,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扬州八怪”之一。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为人正直的人。不受功名利禄的诱惑,清政廉洁,刚正不阿,大公无私,为百姓谋福祉,把百姓的利益放在最前面.关心百姓,把百姓利益放在最前,正直,大公无私..译文:

11、郑板桥,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晚年署作板桥老人,江苏兴化人。三岁丧母,生活贫困。五十岁以前,读书、教书、卖画;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考中进士。在山东潍县、范县(今属河南)作了十二年知县。勤于政事,政绩显著。后因荒年主张赈济饥民而得罪官绅,六十一岁,辞官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

12、在写诗写字之余就画兰花和竹子。

13、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14、款识:两枝老干无多叶,让尔新篁正展翎。铁骨霜皮终有用,他时留取造柯亭。板桥郑燮写。乾隆甲申。

15、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郑板桥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请赈得罪大吏而罢官。他书画上常用的印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东封书画史”,“七品官耳”等,可说是其生平的纪实。

16、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

17、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18、“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行书曹操诗》轴(如同,现藏扬州博物馆)可视为“六分半”体的代表作。此件写曹操《观沧海》诗,幅面很大,平均每宇有10平方厘米以上,字体隶意颇浓,兼有篆和楷;形体扁长相间,宅势以方正为主而略有摆宕。拙朴扩悍,恰与曹诗雄伟阔大的风格相似。郑板桥曾在《赠潘桐冈》诗中称道自己的书法:“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

19、试举其情词代表作《贺新郎.赠王一姐》为例:“竹马相过日,还记汝云鬟覆颈,胭脂点额。阿母扶携翁负背,幻作儿郎妆饰,小则小寸心怜惜。放学归来犹未晚,向红楼存问春消息,问我索,画眉笔。廿年湖海长为客,都付与风吹梦杳,雨荒云隔。今日重逢深院里,一种温存犹昔,添多少周旋形迹!回首当年娇小态,但片言微忤容颜赤,只此意,最难得。”婉约未糜绮丽,铺陈隐见胸襟,情芬芳而意缠绵,品率直而性豁达。

20、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

1、由于这段经历,范仲淹深知穷人生活的艰辛,于是他创立了为宗族共同体谋福利、抚养族人的“义庄”。义庄的得名与义田联系在一起。义田是由宗族中的一户或者同族人共同拿出若干田地,将收取的地租用来赡养同宗族的贫穷家庭。后来进一步发展,又在义田内建筑房舍,逐渐扩大成为庄园,称作义庄。范仲淹先后在苏州和吴、常两县置田亩立义庄,用义田的收入来救济贫穷的族人。为了教育自家子弟勿独享富贵而置族人贫苦于不顾,他还专门写了《给诸子书》的家训予以训诲。

2、爱看只为重花品,富贵能留本色难。(洪存恕《看白牡丹》)

3、词中之帝李煜诗词全集:一生经历大起大落,句句写透人生的本质

4、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官山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乞休归,囊槖萧然,卖书画以自给。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著《板桥诗钞》诸书。

5、古代的思想家们无不强调仁与爱的统一。仁爱的根本要求是爱人、助人、利人。这一传统在家训文化中可以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释和发挥。

6、读懂《红楼梦》才知道,什么是中国真正的贵族精神

7、皓态孤芳压俗枝,不堪复写拂云枝。

8、——关注唐诗宋词天天读顶级传统文化美刊——

9、郑板桥送贼诗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10、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王冕《白梅》)

11、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燮《题画竹》)

12、补苴罅漏,张皇幽眇。语出韩愈《进学解》,意思是补救疏漏,揭示微妙。也可以叫“将错就错,因病至妍。”画出败笔,是常有的事。最简单的办法,是收拾。但也有无法收拾,则只有把纸团了,重头来过。又有一种难处,就是画成的部分,有想不到的好,而且重复不得,舍不得团。还有一种情况,只能一遍过的。有个故事说,某剧团下乡演包公戏。演包公的演员出场时,忘了戴髯口。事已至此,不容他返回后台去戴。遂灵机一动,唱道:“陈州放粮胡子掉,王朝马汉快去找。”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添加噱头,今人或称无厘头,观众皆大欢喜。题画诗也有这种作用。比如有人画蝴蝶,与花近似。题上两句诗:“雨过前庭斜照时,是花是蝶不分明”,让人觉得是画家有意为之。

13、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14、这首题画诗表达了南宋遗民归隐山林不与异族统治者合作的骨气。“北风”喻元蒙铁蹄甚明。郑思肖,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元军南侵时,曾向南宋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国土沦陷。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15、这时候,板桥的书法、绘画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现在,门庭如市,书画金贵,自此,他摆脱了经济上的困境。

16、翻译:郑燮,号叫板桥,乾隆元年考中进士。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

17、汪曾祺:这个人间送温暖的老顽童啊!

18、郑板桥画扇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19、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20、挈取酒壶诗卷去,一帆风雨过姑苏。(张大千《风雨姑苏图》)

1、(注释)①(苞苴(bāojū))馈赠和贿赂。②(捐廉代输)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③(囊橐(nángtuó))口袋。④(外服)外国人。

2、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

3、”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

4、五千年来古诗词之美,美到窒息!

5、一次,萧炬在一位朋友家作客,朋友展示了自己创作的一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画。笔墨俱佳,装裱也好,只是因为画家没到过成都,不知杜甫草堂在平原上,把它画在了山脚下,背后是层层大山。他指出这一瑕疵,并代拟题画诗补救。诗云:“情钟少陵屋,还爱蜀山雄。两般难割舍,同写画图中。”为画家的构图,找了一个借口。画家连声说好,如释重负。

6、(图)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5年1月22日),"燮"读音xieˋ,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

7、年少轻狂?炫妻狂魔?这样的杜甫你认识吗?

8、宋朝靖康之耻:皇后行“牵羊礼”后,不忍耻辱羞愧自尽,临终写下了一首绝命诗

9、潮打三更瓜步月,雨荒十里红桥火。

10、署“乾隆癸酉(乾隆十八年1753)”。“相翁年学老长兄政”,“板桥弟郑燮写”。钤“郑燮”白文、“七品官耳”白文、“直心道坊”朱文、“郑为东道主”白文等印。

相关文章

  • 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三年

    一、守株待兔文言文 1、●请补充出文中括号里的主语。 2、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3、首先,我从学生熟知的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坐井观天》等故事导入寓言,让学生再…

    2023-10-17
    59
  • 读书佐酒文言文翻译83句

    一、读书佐酒 1、精神如炬,信念如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样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样的高度。 2、——搜索号hnsfspgs—— 3、使子弟密觇之 派弟子们去偷偷观察。使:让…

    2023-10-17
    59
  • 文言文童趣翻译及原文

    一、文言文童趣 1、①明察秋毫〔看清〕②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2、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2023-10-17
    59
  • 杨业传文言文翻译68句精

    一、杨业传 1、杨业是一个天生的军事家。从小,杨业就喜欢骑马射箭,经常把用兵之道用在打猎上,得到的猎物总是其他人的数倍。年青的杨业自信满满,在他看来,打猎与用兵虽然…

    2023-10-17
    59
  • 掩耳盗铃文言文带拼音

    一、掩耳盗铃文言文 1、没过多久,他大儿子外出打猎,看见远处奔跑着一匹四蹄腾空的骏虎,于是哥们激动掏出弓来把它射死了,导致画家给人家马主人赔了不少钱。这不算完。小儿…

    2023-10-17
    59
  • 塞翁失马文言文翻译及原

    一、塞翁失马文言文 1、译文: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

    2023-10-17
    59
  • 宋濂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一、宋濂传 1、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宋濂把实情详细地回答了他。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不久后,…

    2023-10-17
    59
  • 宋史赵普传文言文阅读答

    一、宋史赵普传 1、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

    2023-10-17
    59
  •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文言

    一、灵隐寺僧某 1、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2、康生、齐燕铭、丁树齐的信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4、清康熙二十八年(1…

    2023-10-17
    59
  • 郑板桥开仓济民翻译答案

    一、郑板桥开仓济民翻译 1、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

    2023-10-17
    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