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桃花源记陶渊明
1、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
2、事实上,陶渊明的辞官归隐,已是他41岁是就做了的事儿,并没有等到他54岁写《桃花源记》时才做的,并且他中间也拒绝了出仕做著作郎。其原由,正如梁启超说的“不屑与那些热官为伍”。所以,陶渊明不肯复仕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成刘裕的“篡晋”之上。关于陶渊明之诗,在晋时所作均注年号,而入宋后只题甲子的问题。在清朝人陶澍所注释的《陶靖节集》中,第三卷的卷首,载有虎丘僧人思悦的一段辩说。
3、黄发(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
4、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5、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6、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
7、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8、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9、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0、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1、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2、津(古义:渡口,路,探访。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13、陶渊明处在当时的年代,既门阀观念浓厚、等级森严,且战乱不止而民不聊生。无助中的渊明,以上古之时的原始社会的、朴实无欺而怡然自乐的人事,寄托向往,发泄幽愤,这应当是他写作桃花源的本意!而且陶渊明在当世“身微言轻”,不过以“隐士”自居的,如从政治上或历史影响上过度的拔高他,或者贬低他,均为非份之想!在陶渊明时代,并没有诞生马克思主义,岂能“以今缚古”的来要求他?另在列宁的其他论述里,也认为“乌托邦”存在,有其历史原因和合理性。顾农先生断章取义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14、具言:详细地说出。
15、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16、原创美文(按作品音序排列)
17、这里的人告诉渔夫,是他们的先祖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
18、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19、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只。
20、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二、桃花源记陶渊明志向
1、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
2、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招待渔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3、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4、清末时任皇帝之师的翁同和亦附言:“义熙十四年,刘裕弑安帝,立恭帝;逾年,晋室遂亡。史称义熙末,潜(渊明)征著作佐郎,不就。桃源避秦之志,其在斯时欤?”
5、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
8、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
9、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10、桃花源人在发现这个外来的不速之客时,“设酒杀鸡作食”来招待渔人,在听到外界世事变化无常时,桃花源人“皆叹惋”,充分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能够免于战祸的庆幸以及对外界处于战乱中人民的同情。“与人格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出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本质,显示出了桃花源人对平等劳动、自由幸福生活的满足。在渔人将要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人特别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希望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不会受到外界的打扰,显示出了桃花源淳朴的民风与外界的格格不入。
11、《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先生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在文中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澄明朗的理想社会景象,又被后世人称之为“世外桃源”。千百年来,为了寻找这个没有战乱纷争的理想沃土,多少乐天知命之士苦苦追寻,魂断桃园。从整体上来看,《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先后顺序以及武陵人的行踪进行叙事,脉络非常清晰,语言文字描写生动传神,主题深刻而含蓄,是一篇难得的千古美文,值得我们去理解与赏析。
12、《桃花源记》留给了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13、余:其余,剩余。
14、《桃花源记》是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15、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16、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7、月明伴宿玉空堂,骨冷魂清无梦寐。
18、东晋末到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19、是否也融入过独具匠心的设计呢?
20、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三、桃花源记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
1、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2、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3、 为什么说它是一篇微型小说呢?
4、渔夫想,不能只顾自己一个人享受,应该让很多人知道这个地方。于是,渔夫告辞回家。
5、3)出自本文的词语:(今义)
6、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
7、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清朝学者邱嘉穗论及《桃花源记》,“设想甚奇,直于污浊世界中另辟一天地,使人神游于黄、农之代。公盖厌尘网而慕淳风,故尝自命为无怀、葛天之民,而此记即其寄托之意。如必求其人与地之所在而实之,则凿空矣”!
9、渔夫的好奇心促使渔夫想找到桃花林的尽头。
10、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11、刘裕还为了更加提高自己在国人中的威信,于公元416年挥军北伐,亲征后秦,并于第二年攻占了长安,后秦告亡。而此时刘裕的“篡晋”野心,也勃发出来了。在刘裕匆忙回京后,便于公元418年的年底,派人缢死了晋安帝,扶持了一个傀儡皇帝——即晋恭帝司马德文。至此,晋之朝政完全掌握在了刘裕手里,离其“篡晋”仅一步之遥。
12、赏析: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1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14、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5、我的心只悲伤七次(纪伯伦)
16、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17、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18、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19、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
20、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四、桃花源记陶渊明的人物形象
1、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2、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