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琵琶行》说课稿
1、广西本地师资,掌握各地区考情
2、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3、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4、第一乐曲,清脆流畅——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京城,醉酒欢歌是她生活的全部;
5、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
6、明确:“沦落”是被驱逐流落;陷入不良的境地的意思。
7、(生齐读第三节,分析琵琶女身世遭遇。)
8、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9、第二步,解决字词含义。在这里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并请同学来翻译,如,滑是流利之意。同时对于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等重点的文言字词我会提示学生课下归纳整理到笔记本上,做好积累。
10、第四部分写诗人深沉的感慨,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写诗人,为第四段,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
11、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2、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吊之:“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连少数民族的孩子都能熟唱《琵琶行》,可见其轰动效应。今天我们走进他的千古美文《琵琶行》。
13、“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美好的东西被打破、撕碎,内心无比的痛苦和愤懑,是琵琶女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1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舞者就如同这诗中描述的一般,舞姿优雅动人,自己仿佛置身于唐朝,眼前是琵琶女在弹奏自己的一生。
15、②以声传情,声情交融。“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是直接描写,“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侧面烘托,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
16、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7、明确:序曲,低沉抑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18、通过自主查阅工具书和资料及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来描写音乐的写作技巧。
19、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服一作:伏)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一作:云篦)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20、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二、《琵琶行》教学设计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3、环节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4、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的背景、动因,定下全诗凄切的感情基调。
5、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6、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7、(3)白居易《琵琶行》中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如表现乐曲激越雄壮特点的句子是这样描述的:“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8、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9、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文章,在此环节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同学们,正是这样一曲高低起伏、余音绕梁的琵琶曲使得诗人与琵琶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诗人不禁落泪,如果你是诗人的知己,面对落泪的诗人,你会如何劝导他呢?”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回指导,最后通过学生讨论总结,代表发言,再加以我的引导,预设学生得出以下讨论结果:人生在世不如意十有八面对不如意我们要用豁达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这一切。司马迁受尽屈辱,却以生践志,完成《史记》。孙子受刖刑仍完成《孙子兵法》。所以我们要把这些不如意化成前进路上的垫脚石,让它们鞭策我们不断前行,正如苏轼所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0、三次琵琶弹奏后诗人的反应分别是什么?
11、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的乐音,就像听了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扬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轻快流畅,表现愉悦的情调,马上又逐渐缓慢,转入幽细以至听不见,似悲恸抽泣;然后,乐曲转为高亢嘹亮,让人联想到金戈铁马的战场,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结尾是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了艺术想象的空间。
1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命运变化使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13、《琵琶行并序》是一首千古传颂的经典诗篇,其结构美、情感美、语言美及其音乐描写的精妙,都应通过多读去体悟。尽管教师在教学中有指导学生诵读,但是读得还是不够。其实,朗读可以有多种形式,自由读、听读、跟读、分角色读、教师范读……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去悟,以读促悟。但总体来说,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14、文中沦落人是指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15、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16、欣赏文中描写音乐的语言,品味描写音乐的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17、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18、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圈点勾画等方法分析诗人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并赏析文中对琵琶曲的描写。
19、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0、全诗写诗人听琵琶曲的三个阶段:一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青衫湿。
三、琵琶行说课稿一等奖
1、“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2、在点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
3、分析琵琶女的形象和人生遭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内涵。
4、《琵琶行》是我国古代描写音乐的最著名的诗歌之其中正面描写琵琶声的片段精彩绝伦,用了一系列绝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呈现出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让读者仿佛亲耳听到了音乐声,具有极高的文学水平。
5、(2)是什么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6、我闻琵琶已叹息——情相通
7、通过以上问题的设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8、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十七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9、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10、主人忘归客不发——情相触
11、总结收束,情感升华
12、(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 贾人妇。遂命酒 ,使快弹数曲。
13、《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诗文俱佳,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14、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5、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6、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17、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新课程标准以及本课教材内容的特点,我将设定如下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18、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19、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的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然乎?”白居易的伟大还在于他有一颗平等的心。学生带着感情齐声背诵这一千古名句。
20、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四、琵琶行课时教案
1、边读边思考:文章开头的小序有什么作用?表达了哪些内容?
2、快扫码咨询你的专属学习顾问吧!
3、(白话译文)夜晚我到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得发出飒飒声响。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中浸着一轮冷月。忽然听见江面传来阵阵琵琶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4、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5、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6、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7、③其他如象声词和双声词的摹写,弹奏动词的恰当运用等都极富感染力。
8、●(手绘)开尊漫摘葡萄尝
9、●(高中写作练笔)讲一个精彩的故事给你听
10、(3)为什么第三次琵琶曲会“凄凄不似向前声”呢?
11、接下来,进入本次说课的中心环节——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共分为五大步骤进行:
12、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
13、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相信同学们倾听了富有旋律变化的琵琶曲的伴读下完成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而假如学生能用熟悉的乐曲或场面来再现诗中音乐的旋律变化,那么体会诗人、琵琶女那种“喜悦——忧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绪变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14、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15、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古今因为音乐编织出无数佳话。两千多年前,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千多年前,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一曲《琵琶行》,让人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千年乐音《琵琶行》。
16、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17、问题:作为封建官吏和文人,白居易不以琵琶女身份地位为卑,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名句,你认为白居易最伟大之处是什么?
18、环节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19、实际演练,布置作业
20、是高中二年级,新课标语文教材第二单元里的一篇课文。《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琵琶行全诗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塑造出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流转匀称,优美和谐,特别是描绘琵琶的演奏,比喻贴切,化虚为实,呈现出鲜明的音乐形象。
五、《琵琶行》说课稿模板
1、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和演奏者情感,并将两者融为一体。
2、问题2:“沦落”怎么理解?谁是沦落人?
3、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4、⑵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5、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内涵。
6、课前印发材料介绍“行”的诗体、作者及作品和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字词等基础知识。
7、说课与讲课要求不同:
8、教学设计|来自清华诗歌的教学设计,你竟然想划走???
9、►回复领教招高频考点
10、赏琴技,悟琴音(“谁解琵琶声”)
1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同时体现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1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13、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14、《琵琶行》是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15、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16、问题3:诗人是怎样表现出琵琶女的艺术才华的?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摹写得精妙生动的?
17、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18、《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诗文俱佳,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19、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20、在新授环节,首先,我会提问学生有关作者的预习情况,待学生介绍完白居易的诗歌特点和生平简介后,引出“孺子解吟长恨曲,胡人能诵琵琶篇。”进而总结出白居易的诗歌特点——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因此被大家广泛传颂。然后,初读课文《琵琶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充分感受白居易的诗歌特点。
六、《琵琶行》说课稿
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起伏有致,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葱茏岁月。旋律时而清脆圆润,时而轻快舒徐。
2、寻诗眼,明情感(“谁是沦落人”)
3、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4、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5、明确:三次,第五诗节
6、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歌,这些诗歌带给人们不尽的美感,我会让学生积极分享所搜集的此类诗歌,选取有代表性的诗歌与《琵琶行》进行比较赏析,加深学生对此类文章的兴趣,继续培养学生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7、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8、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9、与此同时我会加入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对重音的把握,更好的体会音乐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