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虽有佳肴翻译
1、重点字词解释:(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嘉肴”,美味的鱼肉。“嘉”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5)“是故”,连词,所以。(6)“困”,不通,理解不清。(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8)“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强”,竭力,尽力。(9)“故”,连词,所以。(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11)“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2、(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3、此文的体会:我们在学习中应重视实践,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在给同学讲解习题的同时加深了对此类题目的理解,而且又发现此类题目的新解法,可谓实践出真知,“教学相长”。
4、(2分)教学相长(也);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5、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斆学半。”其此之谓乎?
6、(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2分)
7、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8、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9、西汉时期官员、学者、代表作《礼记》。
10、《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从来礼乐并称。
11、(4分)教与学学与问
12、(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13、本文多使用对举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14、多用整句(包括对偶),造成整齐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15、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16、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
17、(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8、⑵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20、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二、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2、运用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如:开头以“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类比“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3、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学记
5、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纵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够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麻烦好评,谢谢
6、原文:《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7、寒假阅读之《儒林外史》第十五回
8、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9、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10、(5)“是故”,连词,所以。
11、(8)自反:反省自己。
12、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和“实践出真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知困知不足,得到进步与发展)的道理。
13、译文: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4、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受教育的最好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渐进;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15、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
16、(翻译: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17、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吃还是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至善之道,不学习还是不知道它的好处。
18、(11)"学半",意思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19、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是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说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0、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三、虽有嘉肴翻译及注释
1、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2、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4分)
3、B(解析)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断句既要考虑句意,也要参照语法特点。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此题中,B项划分正确。
4、⑴是故:所以,因此。⑵困:困惑。
5、《虽有嘉肴》出自《礼记·学记》西汉戴圣编纂全文翻译如下:
6、(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7、《小戴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8、(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9、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11、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12、⑦[兑(yuè)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13、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14、(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15、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6、⑴本节选自《学礼》。(《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17、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会抵触抗拒,格格不入;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学业就会搞乱而无所成。
18、⑧[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19、(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注意课内文言实词的积累,可以根据课内的积累做出答案。
20、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四、虽有嘉肴翻译简短
1、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2、GOODMORNING
3、《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4、由此便产生一个问题:十七篇《仪礼》是不是一个残本。一种观点据此认为,十七篇《仪礼》是一部残缺不完之书。另一种观点正与此相反,认为十七篇《仪礼》并非一不完全的残本,而是一部完备的著作。清人邵懿辰《礼经通论》对此有很详细的论证。《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5、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6、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7、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8、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9、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在一开学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励学生;入学授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整齐威仪,然后打开书箱。
10、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不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不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11、《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12、这七点,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古书上说:“大凡学习,若学习做官,就先学习与职务有关的事;若学习做士,就先学习学士应有的志向。”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13、⑵我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14、(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15、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触类旁通,思想观点坚定不移,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
16、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17、(8)“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强”,竭力,尽力。
18、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3)也;虽有至道弗(5)学,不知其善也。是故(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8)也;知困,然后能自强(9)也。故曰:"教学相长(10)也。《兑命》(11)"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9、(2)(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20、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五、虽有嘉肴翻译简短越短越好
1、⑴故:所以。⑵曰:说。⑶长:促进。
2、时间:2018年5月21日
3、虽有至道(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
4、(12)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读“xiao”(第四声),教的意思。
5、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
6、(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嘉肴”,美味的鱼肉。“嘉”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
7、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8、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
9、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分)
10、朗读课文,注意其中一些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11、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触类旁通,思想观点坚定不移,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12、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3、(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14、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15、(10)"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人,能长自己的学。
16、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7、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的"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太学。〔太学〕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弄清经文旨意的能力,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泛学习和亲近老师。
18、(4)令心意不驰走()
19、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7教学相长也.学学半”
20、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纵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够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六、虽有佳肴翻译
1、(4分)(1)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B(B项的两个“学”都是“学习”之意。A项中的“其”字第一个是表示推测的语气;第二个是代词。C项中的“反”字第一个是“反语”之意,第二个通“返”;D项中的“而”字第一个表示转折,第二个表并列关系。)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5、出处简介:《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6、(5)非问无以广识()(6)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7、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由于学者郑玄为《礼记》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8、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受教育的最好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渐进;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
9、(1)味美(2)反思,反省(3)这,这样(4)跑
10、⑥[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11、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
12、同时展示戒尺,来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使学生内心从容不迫;时时观察却不说,让问题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便发问,学习不逾越难度。
13、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14、《尚书.兑命》中说,教别人,占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5、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的"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太学。〔太学〕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
16、⑴虽:虽然。⑵嘉:美好。⑶肴:用鱼肉做的荤菜。⑷弗:不。⑸其:它的,指嘉肴。⑹旨:味美。⑺至道:最好的道理。⑺其:它的,指至道。⑻善:好,好处。
17、传承浙越文化领跑语文教学——蕺山书院
18、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19、《虽有佳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后能让人知道自身的不足的句子是“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0、翻译: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去品芸,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在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就会知道不能理解的地方。知道不足,这样之后就更好的反省己道困难,这样之后就能自我激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朱熹撰有《朱子家礼》一书,他认为“《礼记》只是解《仪礼》”。阮元在《书东莞陈氏后》说:“朱子中年讲理,固已精实,晚年讲礼,尤耐繁难,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五伦皆礼……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礼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礼折之,则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则不能无争矣。故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
2、(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5、戴圣将战国到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该书原为解说《仪礼》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其要言精义比起《仪礼》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戴圣因此开创了“小戴学”。
6、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触类旁通,思想观点坚定不移,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
7、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2分)
8、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办。”其此之谓乎?
9、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10、(6)“困”,不通,理解不清。
11、(7)困:不通,理解不了。
12、(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
13、学,通“敩”(xiào)“,教导
14、《虽有佳肴》中说即使有美味不去品尝最终也不会知道它的味道的句子是: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15、此文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好的。
16、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17、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18、《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19、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20、有,通“又”;槁暴:枯干;挺,直;輮通"煣",用火熨木使它弯曲;然,这样原句翻译: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1、⑴自反:自我反思。反,反思。⑵自强:自我勉励。
2、(翻译: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3、(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4、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